摘 要:
幼儿园文化建设是指在特定专业保育和教育时空中构建“人文化成”生态系统的过程,是幼儿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各幼儿园应积极营建幼儿园专业保育与教育文化空间,大力促进幼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规范幼儿社会性发展,初步培育幼儿崇高精神追求,致力构建高质量、有特色“人文化成”系统。应优先建设幼儿园总体文化系统,探索建设幼儿园群体亚文化系统,重点建设幼儿园特色文化系统,合力塑造有较强文化领导力与影响力的园本保育和教育品牌。
作者简介:熊伟,男,陕西商南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科发展战略情报,幼儿园文化建设,幼儿园课程建设。;
基金: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高校-学园课研协作战略合作项目(陕师院研[2021]25号);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kindergarten culture is a process of building a ecosystem with“human beings creating and inheriting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members of society with it”in the time and space of care and education in a specific specialt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kindergarten cause. kindergartens in the new era should actively build the kindergarten professional conservation and education cultural space, vigorously promote children to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ay attention to standardizi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itially cultivate children's noble spiritual pursuit, and be committed to building high-quality and distinctive system with“human beings creating and inheriting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members of society with it”. Kindergartens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cultural system of kindergartens,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cultural system of kindergarten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tinctive cultural system of kindergartens, and forge kindergarten-based care and education brand with stronger leadership and influence.
Keyword:
human beings creating and inheriting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members of society with it; kindergarten culture; professional care and education culture; correct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for children;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reserve for the country;
所有幼儿园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必然嵌入且持续受到特定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环境的深远影响。同时,它需要接力创造性继承自身专业保育与教育文化传统,以循序达成其合格规范、特色培育和品牌塑造等阶段战略目标。在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并遵循科学规律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活动中,它也需要合理解决育人文化价值选择、民族文化传统继承、保教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文化育人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及文化保教质量评价等重要问题。因此,加强专业保育与教育文化系统建设应是幼儿园事业的基本任务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自1840年以来的180多年的中国历史,大致经历了六次文化转型:从鸦片战争之前的文化自满,到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自卑、民国时期的文化自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文化自立、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自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自信[1]。从学前教育思想史角度看,“重视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但近代意义上的社会学前教育观念和理论则源于西方”[2]68,并未接续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由此在学前教育政策上先后经历了殖民化、去殖民化和后殖民化的历史演变[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先后经历了探索、初创、形成、转型、法治化五个阶段[4],循序推进了中国幼儿园事业本土化、民主化、科学化、普惠化的历史进程。鉴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相继出台,均对加强幼儿园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经中国知网与知名图书网站等途径文献检索可知,中国幼儿园文化建设研究总体尚处在初始探索阶段。从时间上看,相关主题论著发表或出版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后。从数量上看,涉及概述幼儿园文化价值意义或建设思路策略、传统或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以及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论文仅有200余篇,涉及幼儿园文化风格国际比较[5]、文化环境创设、儿童文化、园长文化以及文化建设指导策略的学术著作仅有10余部。从质量上看,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影响力还有所不足。为了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新时期教育方针,更好完成幼儿园阶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幼儿园文化育人工作以及园本课程建设,合力推动幼儿园事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学界和业界全面开拓创新幼儿园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是由人类社会创造并经常运用的高维统合概念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尚无公认的准确定义。经参考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到文化现象客观生成且反身影响于人类族群,暂以“人文化成”现象作为文化概念的最大外延,即人类族群对于所在生活世界的认识、改造、标识和记忆等价值选择与互动表现。
从深入观察和发现人类族群生活世界运行机理出发,暂以“人化成文-人信成化-以文化人-文化成人”作为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其中,强调事物功能效应对个体或族群生存和发展积极影响的价值选择,是文化与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根本区别所在。所谓“人化成文”是指一切文化均由人类族群创造生成。从起源看,文化即“人化”,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本质力量(主要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信仰和实践)的对象化表征。从结果看,文化即“人产”,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历史性产物。所谓“人信成化”是指一切文化发展必须经由人类族群世代认同继承。从内容构成看,文化即“人信”,是人类族群对所在生活世界的能动相符认知与价值选择,主要包括人文自立、人文自省、人文自觉和人文自信等发展水平。所谓“以文化人”是指充分运用人类族群优秀文化资源来引导、规范、凝聚和激励其全体成员,积极增进社会理解,建构并维护社会秩序。所谓“文化成人”是指人类族群成员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与认同积淀,逐步成长为族群的合格成员。
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步受到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关注,先后形成了文化发展研究、文化事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自信和乡村文化振兴等热点研究领域。
简言之,所谓幼儿园文化建设是指在特定专业保育和教育时空中构建“人文化成”生态系统的过程,是幼儿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幼儿园“人化成文”的主体具有多元互动性,除了强调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参与特定范围社会文化建构[5]之外,还应特别强调园长、教师(含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家长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创造生成、互动建构与共同生长,为此,必须针对总体处于“尚未”成熟与被动地位的幼儿主动实施“以文化童”和支持“童化成人”。其次,幼儿园“人信成化”过程具有交互挑战性,针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少知、少能和少权的客观实际,迫切园长、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主体在必要专业分工支持的基础上,遵循儿童本位和保教结合等原则协同实施积极促进。再次,幼儿园“以文化人”路径具有结构整合性,尤其是在“以文化童”方面,应强调以自然为前提、以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中心、以体验为形式,切实统筹设计与实施综合性活动课程。最后,幼儿园“文化成人”目标具有开放发展性,尤其是在“童化成人”方面,应切实遵循其生命成长自然节律与学习基本方式,坚定儿童“可塑性”信念,坚决摒弃超前化和超重化确定某些智力性发展目标的做法,优先考虑端正其态度原点、健全其人格原型和培育其思维原典等方面基础素养的形成。
为了持续解决“人生在世”所面临的群体与环境、过去与现在、个体与社会、心性与天道、现实与理想等多种基本矛盾关系,所有人类族群都必须时代接续地深入认识与自觉改造所在生活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幼儿园应坚持正确的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方向,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从时代方位、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等实际出发,积极营建专业保育与教育文化空间,大力促进幼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规范幼儿社会性发展,初步培育幼儿崇高精神追求,致力构建高质量、有特色“人文化成”系统。
根据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各幼儿园应坚持“求真务实”原则,首先建立健全其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基本发展层次协同构成的幼儿园总体文化系统;其次,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探索建设其由园长文化、教师文化、儿童文化、家长文化等四个基本文化群体协同构成的幼儿园群体亚文化系统;再次,应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创新建设其由环境文化、组织文化、课程文化和质量文化等四类园本创生风格协同构成的幼儿园特色文化系统;最后,应坚持“整体推进”原则,合力塑造其有较强文化领导力与影响力的园本保育与教育品牌,以更好示范引领、凝聚人心和促进发展。
为了更好履行促进幼儿发展适宜性的工作职责,幼儿园必须优先加强专业保教文化空间建设。首先,需要认真开展区位和区域分析,力争合理选择区位并融入促进所在区域整体发展[6]。其中,区位分析的基本功能是帮助幼儿园发现、运用和形成比较空间条件优势以谋求个性独立发展,区域分析的基本功能则是帮助幼儿园明确区域地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特征以谋求合作共同发展。例如,城区幼儿园类型的比较区位条件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要素聚集丰裕度上,乡村幼儿园类型比较区位条件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要素聚集丰裕度上,二者比较区位优势的形成通常都需要经过本土资源导向阶段、惯性优势导向阶段、效率优势导向阶段、规模优势导向阶段和生态优势导向阶段。各幼儿园应在明确区域发展所处阶段与所属类型(如先进稳定型、先进波动型、落后波动型、落后稳定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规划本园转型发展战略,酌情参与建立区域园所协作联盟、区域教研联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家长联谊会、城乡结对帮扶机制、名园+、校-地-园合作机制等开放合作组织或机制。
为了全面保障幼儿享有丰富多彩的美好童年生活,幼儿园应精心创造相对完整的文化空间系统以支持儿童作为积极行动者或特定社会关系生产与再生产者来具体实现全面学习与整全发展[7]。从科学保教过程看,应以儿童身心成长时序节律为主线,适度动态拓展连通更大范围的真实社会空间和真实自然空间来综合配套相对封闭的已有真实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8]1-16.。从微观环境支持看,应以儿童日常生活轨迹为主线,依次配套家庭空间、园所空间、社区空间和自然空间,动态构建张弛适宜的儿童日常生活世界。从宏观环境支持看,应以支持儿童日常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持续为主线,依次配套自然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服务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信息空间,动态构建儿童非日常生活世界。从泛在与深度学习支持看,应以儿童日常身体叙事为主线,依次配套物理(家庭-园所-社区、自然)空间、社会(私域和公域)空间、文化(历史记忆、民俗习惯、时尚流行)空间和精神空间(环境感知、场景体验、情景想象、心境状态、意境认识和境界认同)。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各幼儿园应密切关注早期儿童发展与教育元宇宙平台建设理论与实践,并深入思考其对于幼儿园环境、生活、游戏和教育活动创新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启示,酌情参与增强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异宇再生、虚拟原生等构建路径探索,稳步提升幼儿园保教文化功能空间整体融合水平。
幼儿园专业形象传播系统主要包括形象识别系统与保教象征隐喻系统。幼儿园形象识别系统一般由基本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构成,前者主要包括幼儿园名称、标志、标准字体或专用字体、标准色彩、图案、雕塑、造型、吉祥物和保教标语口号等,后者主要包括各类办公事务用品、内外建筑环境设计、交通工具、服装服饰、赠送礼品、陈列展示、印刷出版物、新媒体应用等。应坚持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等三个基本维度出发,遵循实态调查、概念确立、设计作业、导入应用等基本步骤,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身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以获取公众标准化又差别化印象和认识。幼儿园保教象征隐喻系统建设可以依托本园建筑、设施设备和形象标识,创设一系列的“象征体”或“喻体”,更好支持幼儿获取完整经验和增强对未知世界的理解深度[9]。在突出独特理智观念表达的“象征体”创设方面,应以“讲好与传播幼儿园故事”为主线,从户外空间到室内空间统筹部署各类密切关联的象征造型、雕塑、图案和物件等。在突出具体情意表达的“喻体”应用方面,可以更多帮助幼儿通过"图示绘画"来“获得隐喻”,同时重视引导幼儿通过“自主绘画”来“参与隐喻”[10]。此外,还应鼓励幼儿教师创作心像隐喻图画以促进教师专业反思或评价教师专业实践[11]。
所谓仪式通常是指特定时代社会礼仪活动的秩序形式。它以一种社会事件时间叙事的方式,在社会和个人、历史、现在、未来之间架起可见可感的桥梁,一定程度实现了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之间的结构、交融、转换的交替性体验,以构建和维持某种社会秩序[12]。幼儿园公共仪式行为类型主要包括全园或班级规模性的典礼、庆祝、礼节以及保教仪式。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支持幼儿参与体验的策略:1)坚持依托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常规计划组织与渗透实施,持续推进礼节的习惯化和保教的仪式感,重视循环式完善包括过渡结构、符号秩序和互动结构在内的各类具体互动仪式结构系统,逐步强化其集体归属感(被组织关怀与尊重)与身份认同(包括童年认同与族群认同);2)强调公共仪式有意思与有意义的融贯平衡,适当特别增强某些游戏或“魔法性”(即神秘性)形式环节,切实满足幼儿好奇心与参与积极性;3)坚持与时俱进的立场,努力创新发展公共仪式的内涵与形式(“新瓶”装“老酒”或“新酒”),例如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创设与推广移动场景背景下的社会交往“媒介仪式”,以构建虚实融合的泛在传统文化认同空间。
所谓节庆活动是指在特定族群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在特定日期或时间区间,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举办,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广泛社群基础和较长历史传统的大型文化活动。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支持幼儿参与体验的策略:1)坚持以自然生态时间(四季节气和一日生活)为主线,贯彻“教师后台预成推进、幼儿前台生成体验”的基本原则[13],有目的、有计划的具体设计与组织实施多领域整合式特色节庆单元、区域或项目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支持幼儿自主参与学习与探索体验,于地方节庆活动浸润之中领悟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增强热爱生命、生活、劳动、家乡、民族和祖国之情;2)重视设定节庆活动氛围营造和幼儿生活经验积累,在家长和社区密切配合下,酌情分别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参与体验的组织实施模式;3)充分发挥幼儿教师在特色节庆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全过程中的“穿针引线”和随机指导作用,特别是基于师生之间“深度聊天”,支持幼儿构建包含传统文化经验习得、关联、反思、协作、实操和微创新等环节要素构成的深度学习链。
所谓民俗是指特定族群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在人际和代际之间较为稳定传承的民间风尚习俗,基本类型包括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工商业与生活消费类系列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包括社会组织、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类系列民俗)、精神生活礼俗(包括地方语言、制度契约、文学艺术、游戏娱乐和信仰观念类系列民俗)。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支持幼儿参与体验的策略:1)以培育幼儿本土文化之根为基本价值导向,以培养幼儿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核心教育目标,加强本土民俗综合或分类调查研究,基本摸清本土民俗资源家底,按照“一园一类民俗为主”和“一班一品民俗为主”原则,遴选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民俗精华,积极探索以地方代表性物产为中心载体、涵盖生产、加工、交换和消费等环节、融贯物质、社会和精神生活民俗的特色产业链课程叙事;2)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有利于民俗精华元素进课程的环境创设,特别是精心创建支持幼儿自主参与深度沉浸体验的“微社会场景”;3)坚持以“大社会为活教材”的保教理念,高度重视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在鲜活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自然舒展地开发与实施园本民俗体验课程。
皮亚杰指出,儿童认知发展(事实判断)是道德发展(价值判断)的必要条件,经过道德他律阶段到道德自律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14]。新时代幼儿园应高度重视和科学实施幼儿道德启蒙教育,强调在各类保教活动中渗透式培育其德性,初步塑造其德行。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工作策略:1)认真总结我国近现代以来幼儿德育经验教训特别是“训育”主张,坚持创造性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总体要求,依托丰富多彩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区域和手工等基本课程类型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集体生活、户外劳动、规则游戏、故事教学、参观体验、体育赛事、节日庆典、平等对话和班级讨论等道德教育类整合式主题活动;2)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以培养幼儿建立和执行规则意识为切入点,以一日生活安排为主线,引导幼儿开展“问题解决导向”道德实践活动,支持幼儿完成从家庭场所生活及其前道德发展阶段向社会场所生活及其道德他律发展阶段的过渡适应,并为其初步责任意识和公正感知形成奠定良好基础;3)牢固树立幼儿道德自我开发与养成教育的理念,充分依托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师幼、亲子之间社会交往的情境空间和互动机会,特别是正义取向的班级生活氛围(如座位编排、集体服务、教学提问、特殊排除和非正式评价等),强调幼儿教师发挥榜样引导、平等协作和随机指导作用,杜绝其服从管理倾向下繁琐苛刻规则灌输和高频预警,大力支持幼儿探索学习如何理解和处理交往中相关协作或人际冲突,引导幼儿逐步区分客观事实世界、社会交往世界和主体经验世界,尝试克服自我中心局限并进行自我控制,日益倾向选择建立和执行自利利他、分享互惠、平等互助的社会交往常规。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初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纪律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将为其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素养基础。鉴于幼儿身心发育尚未健全,幼儿园纪律教育活动必须全面考量和精心组织。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工作策略:1)充分考虑幼儿行为自控的困难性与失范行为的反复性,深刻反思目前外部约束性、教育主体被动性、纪律制定自上而下性、纪律教育形式化等突出问题,合理确定“情境体验认知与问题解决实践导向下从行为他律、行为模仿向行为自律过渡适应”的幼儿纪律教育核心目标,探索构建主要包括公共秩序维护、失范行为纠正和指令职责履行类强制约束性行为准则的幼儿纪律教育内容框架,积极引导幼儿在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活动中初步感悟纪律遵守与自由实现,特别是违纪事因与惩罚后果的关系[15];2)坚持正面教育方式为主,负面教育方式为辅,重点关注个别“问题幼儿”,主要依托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各种领域教育情境、纪律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若干“关键教育事件”,并密切联系道德倡导活动来实现潜移默化,特别是应当充分给予幼儿"工作"自由以有效支持其自主纪律体验与责任感知,以及通过创设肃静课程氛围,让幼儿学会控制自身行为以增强其遵守纪律的持久性[16];3)幼儿教师应结合通俗说理,公开、经常性强调纪律规则的权威性和遵守纪律的本分性,但是应慎用较多教育奖励以减少对幼儿诱导性的正向守纪行为强化现象,依法杜绝容易造成幼儿心理伤害的极端教育惩戒(如不当体罚)以减少其屈服性的反向守纪行为强化现象,建议以语言类(口头的告诫、威胁、批评)、及时现场惩戒方式为主,非语言类(怒视、限制活动、计时隔离等)、事后离场惩戒方式为辅,实施合理适度水平的惩戒,此外,密切关注幼儿对于惩戒的回应并及时对其不良情绪状态进行沟通疏解[17];4)大力推进幼儿纪律教育方面“总体标准一致”的园所社区合作教育,努力杜绝幼儿“双面胶”式(在园所和家庭社区大相径庭)纪律意识与行为表现。其中,幼儿教师与家长应及时双向沟通解决特定幼儿的反复性行为失范现象特别是教育惩戒后不良情绪的预后调节。
广义的“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人们所认同且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社会成员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简言之,“礼”包括“礼则”“礼貌”“礼节”等三种基本内涵,“仪”主要包括“仪表”、“仪态”和“仪式”等三种基本内涵。礼仪自古代原始宗教祭祀活动起源以来,大体上有一个从鲜明阶级性到文明标志性、从精细繁复到宽松简化的形态演进过程,而强调一定的“生活仪式感”逐步成为一种当代时尚。“礼仪”作为常态化维护社会“人伦秩序”的重要文化传统及教化载体,是所有时代社会成员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持续自发习得或自觉学习养成的核心内容之一。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工作策略:1)优先专项加强幼儿教师的幼儿园礼仪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18],帮助教师准确完整的把握礼仪的基本内涵、具体类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专业伦理规范、沟通协调礼仪、公务活动礼仪、社会交往礼仪等)和训导方法,特别是明确幼儿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在幼儿园保教过程中全程、全面、随机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与支持引领作用;2)高度重视国学传统、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等类型园本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规划设计,精心组织儿童礼仪社团,师幼共创具有鲜明民族或本土特色、显性标志和隐性暗示相结合的礼仪教育环境,引幼儿参与体验并逐步养成相应的礼仪意识、交往常规和行为习惯;3)充分关注幼儿礼仪习得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尽量减少消极制止现象,更多坚持正面激励引导,应有机联系道德、纪律、政治、国际理解等教育活动,特别突出“礼则”内容学习,可以运用戏剧表演契机,强化对幼儿的仪容(面容、发型、肢体)、仪表(服饰、配饰)、仪态(表情、身姿、举止)的规范呈现训练以及在剧情冲突之中增进对“礼则”价值的初步认同[19];4)加强园所与家庭社区合作礼仪教育,积极支持幼儿广范参与到日常社会生活交往活动之中,初步模仿学习和尝试实操称呼、握手、介绍、交通等方面的日常交际礼仪,家庭生活、餐饮活动、文体休闲、参观观演等方面的生活休闲礼仪,电话接打、新媒体交流等方面的日常通信礼仪。
随着世界经贸交流和科技进步,人类社会已经逐步迈入国际化相互依存发展阶段。强调针对幼儿大力培育本国公民国际理解素养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所谓国际理解一般是指在全球一体化、国际交往密切和多元文化渗透的大背景下,面向增进人类和平与发展,通过学习了解或交往体验来认知本国或民族及其他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共同性,进而确立开放、尊重、平等、包容、共生的国际交往态度和理智,其基本要素包括“相互理解”(包括自我理解和他人理解)“人间理解”(共情理解)“文化理解”(多样性、共同性理解)和“世界现实的理解”(全球性问题理解)[20]。自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标志,我国国际理解教育逐步推广开来。2016年,“国际理解”素养被纳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工作策略:1)面向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新国际理解教育理念,适当拓展渗透“可持续教育”“异文化教育”“全球教育”“开发教育”等思想内涵,强调在世界文明互鉴中推进本民族文化的时代传承;2)合理规划设计适宜幼儿的国际理解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社会理解领域、全球社会关联理解领域和全球共同问题理解领域;3)优先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采取综合性项目主题教育课程模式(例如STEAM)有机统整相关学习领域,依托丰富多彩的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教育载体或平台,积极支持幼儿自主合作对话-深度探究-多样表征式体验学习,循序促进其经验知识习得、思维能力培养和态度价值涵养;4)坚持“幼儿为本、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研究确立相对清晰可行的课程评价标准,依托多元评价主体(含教师、同伴、家长和社会代表等),酌情选择行为观察、多方评议、学习故事、作品分析、日记跟踪(例如“世界小公民护照”)、分段调查和回顾归因等多样化评价方法,重点实施对幼儿国际理解学习与发展状态的表现性评价。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已经具有朴素的哲学观念、物理观念以及初步的心理理论能力。因此,幼儿园初步培育幼儿崇尚真理精神具有可行性。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工作策略:1)针对目前我国幼儿园科学和社会领域教育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应着力充实相应学科专业新进青年教师,特别是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重点提升其科学与人文素养,并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保教活动组织实施中专门加强对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2)应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索时间,考虑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幼儿亲近和感知更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幼儿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或随机启发幼儿感悟周边世界中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性、周期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初步培养其透过自然和社会现象直观发现某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知习惯;3)重视和顺应满足幼儿对于大量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惊奇感”,善于抓住各类教育契机,与幼儿协商确定一系列探究项目主题,特别是精心组织好科学领域的单元、区域和项目主题课程活动,积极引导幼儿通过大量、反复的直接观察和实际操作以及系列讨论活动,初步培养其“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行为习惯。
所谓美德通常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美好高尚的德性品质或道德智慧,主要包括基于先天赋予但尚未发展成熟的自发性质的“自然美德”[21]、基于社会交往和习惯形成的经验性质的“伦理美德”和基于社会认知与实践形成的自觉性质的“理智美德”等发展层次。相对于重在外在价值导引的道德规范形成,美德行动更为强调个体自主自律的对优良伦理理念和道德原则进行内化价值构建。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德育工作策略:1)明确幼儿美德教育的基本目标与适宜内容。应优先强调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同时强调弘扬现代美德(生态,守法,公正,人道,责任,义务,使命,理解,包容,协商,合作和幸福,等);2)大力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建设并充分体现其美德风范,尽可能减少通过讲解、谈话、图像和视频等手段来设定虚拟道德教育情境及其引发的“旁观者”困境[22]或由于道德情境不确定形成的“道德恐惧”现象[23],更多通过一日生活以及节庆、纪念、联谊、感恩、参观等主题活动手段来创设真实道德教育情境(包括道德违规干预情境),充分运用幼儿之间的认识和行为冲突现象特别是典型事件,并酌情结合适当的奖惩措施,积极引导幼儿针对冲突问题解决中的行为后果、行为规范、责任义务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适当程度的情绪判断、定向反思和移情运用,支持其自主内化形成相关类型的美德意识;3)参考借鉴基础教育界陆续提出的生命德育、希望德育、情感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等多样化德育模式的积极成果,重点考虑探索形成以叙事德育模式(通过叙述具有道德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幼儿进行道德自我建构[24])为主体,以欣赏型德育模式(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幼关系,推进德育情境的审美化,支持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示范型德育模式(充分发挥道德榜样力量,积极引导尚不能洞悉道德规则幼儿见贤思齐)为两翼,以家庭和社区德育模式为补充的新型幼儿园复合德育模式。
现代美育强调教育主体以艺术和各类美的形态为具体的媒介手段并依托各类具体审美活动对受教者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美育工作策略:1)针对幼儿群体审美能力和经验均尚未充分情况,在身体美学[25]新视野下,精心设计和组织生活、自然、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各种审美活动,优先支持和引导幼儿广泛亲近和直接感知艺术和各类美的形态,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初步体察悲剧、喜剧、崇高、优美、丑、荒诞等基本审美形态;2)积极开发必要美育课程资源,为幼儿的审美活动创设必要审美情境,秉持德、智、体、美、劳育互补融贯的理念,主要依托儿童类戏剧、电影、劳动、手工、构建、游戏、语言、社会、科学和哲学等多样化的园本课程,鼓励儿童通过各种可“表达的、交流的和认知的语言”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并表达他们自己,特别重复循环式支持其感知呈现、想象情感构成与理解评价的具体审美经验形成过程;3)重点依托适宜的艺术课程活动组织开展幼儿高雅价值导向的审美教育,统筹把握空间艺术活动(建筑、雕塑、绘画)和时间艺术活动(音乐、文学、戏剧)的心理同构性、综合平衡性与动态递进性关系,积极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必要艺术感知和鉴赏基础上,更多自主创造富有童趣的“艺术作品”,并能积极参与本班教室、幼儿园以及家庭的环境美化营建。
狭义的人类劳动通常由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生理力劳动按照不同的比例关系组合而成。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价值创造的源泉,自由创造性的诚实劳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社会都应牢固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26]。各幼儿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劳动教育工作策略:1)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幼儿园基本教育目标任务之中,深刻认识并探索建立基于儿童身心体验统合的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互补促进关系,因地制宜开发和实施整合幼儿劳动体验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劳动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密切联系生活、凸显劳动体验性和感受性的新型课程体系,例如本土特色产业叙事主题课程;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明确幼儿劳动的基本类型与具体形态,大力促进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合作,积极为幼儿创造经常、广泛参与劳动的具体情境,支持和引导幼儿在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和劳动体验中,持续巩固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并积极引导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风范等。3)依托编程教育和机器人教育等方式,积极拓展人工智能新时代幼儿数字劳动内容[27],加强对幼儿的赋权增能、分工组织、劳动保护、安全管理和科学评价,引导幼儿在劳动体验基础上广泛讨论辛勤劳动与财富创造、思想品德、人生幸福、社会发展和独立尊严的关系。
这是指幼儿园物质载体或者物理空间系统建设。关键要素包括专业场所、专业建筑、专业设施、专业设备和专业用品等。基本建设要求是依法建设与自主建设相结合,对室内外活动场地、公共活动区域(大厅、走廊、楼道、专用活动室等)、班级活动区域、办公活动区域等专门空间,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亲自然、重体育、乐游戏、爱环保、富艺术、炫科技、浓乡情等特色创意文化规划设计、形象标识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用品优化配置。部分专业能力较强幼儿园可以自主设计和配置具有特定教育功能用途专业设施设备用品[28]。在新时期,为了克服“现代主义”以及“西式崇尚”等负面影响,迫切需要各幼儿园在国际视野拓展比较与典型案例分析借鉴的基础上,建立有学前教育行业专家与幼儿园代表参与的幼儿园发展规划与建设分类管理(含城区、郊区、乡村以及民族区域等)与立项听证制度,聚焦新型幼儿学习与教育空间建设,积极推进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绿色环保、民族特色、多元文化、民俗风情等先进理念的本地化、园本化整体配套落实。
这是指以有效公共治理为核心目标的幼儿园契约系统建设。为了积极适应外部经济社会大环境,幼儿园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民族公序良俗、社会行业规范等高位规则同时,还必须适时制订并坚定执行相关园本行动规则。从目标功能看,其建设内容应包括:1)管理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涉及公正、质量、领导、民主、决策、监控和评价等价值主题;2)保育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涉及权利、安全、健康、天性、个性等价值主题;3)教育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涉及平等、互动、理解、对话、多元、创新等价值主题;4)外部调适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涉及开放、沟通、协调、包容、融合等价值主题。从运行过程看,应包括:1)全员崇尚科学、民主化创设或修订各类制度以实现“有章可依”;2)全员坚定信奉和自觉遵守各类制度以实现“有章必依”;3)管理部门秉持公平正义之心严格督导以实现“循章必严”;4)全员敬畏循章和管理部门尽职问责以实现“违章必究”。
这是指幼儿园主体行为规范系统建设。对于幼儿来说,行为不仅是其与环境交互的基本介质并直接影响其个体经验习得,还根本影响其后续社会化行动、活动和事件的参与能力,因此是幼儿园保教干预的基本对象。幼儿园行为文化建设基本内容应包括:1)本园传统习惯。它根植所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系统且经历了建园以来的长期积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重要的教育价值。2)师幼礼仪规范。它探索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国家法规政策并经过园本化长期教育培训形成。在新时期,更加重视幼儿园互动仪式链建设[29],着力加强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建设[30]是幼儿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趋势。
这是指幼儿园意识观念形态建设,是幼儿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从基本要素构成看,幼儿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办园思想(含办园宗旨、培养目标、园风、园训、教风、学风、办园特色等)以及保育和教育理念。从层次构成看,应包括专业意识习惯(如安全、健康、关爱、共情、沟通、规范等)、专业思维能力(观察、分析、支架、整合、探索、标准、质量等)和专业信念水平(慈幼、养正、适宜、创新、卓越、境界等)。从领域要素构成看,应包括包括专业理想信念、保教科学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专门审美观念。在新时期,幼儿园精神文化建设基本策略为:1)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本园专业保教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国家立场、有意图的教育立场、有意思的儿童立场和有意蕴的可持续发展立场[31];2)讲好幼儿园故事,从办园历史特别是关键事件中提炼本园优良精神文化传统;3)绘好幼儿园蓝图,坚持用办园未来愿景来确立崇高的精神文化导向[32]。
这是指幼儿园园长群体的专业保教工作领导与管理文化建设。从要素构成看,幼儿园园长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特定精神境界(合格、优秀、卓越、杰出、伟大,等)、价值取向(守成、改革、创新、创业、创造、知行合一,等)、办园理念、保教观念、伦理道德(责任、美德、规范、情境等伦理)、事业审美(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慈幼济世,等)及领导与管理风格(关系行为模式和工作行为模式,或支持、指导、参与、成就导向等基本领导风格类型)。从层次构成看,应包括特定的领导与管理意识习惯、领导与管理思维能力和领导与管理信念水平。从成长经历看,应包括教育世家传承、本人园本晋升和本人转岗晋升等不同类型视野下的自我修行。其中,教育世家传承类型(一般是指一家三代以上从事教师工作且在教育工作上有较大贡献),尤其是园长世家传承类型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这是指幼儿园教师群体的专业保教工作文化建设。从要素构成看,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特定专业精神境界、价值取向、保教理念、伦理道德(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事业审美和育人风格。从层次构成看,应包括特定育人意识习惯(如学科导向预成、具体情景生成和信息技术导向教学策略)、育人思维能力(引领、示范、伙伴、共生、互动、支持和促进等)和育人信念水平。从行动要素构成看,应包括特定学习研究、观察记录、组织指导、科学评价、交往合作、教育叙事、课程叙事等密切关联的不同具体文化类型即“主体-关系-行动”育人特征类型视野下的自我修行。
这是指幼儿园儿童群体的文化创生系统建设。儿童文化不仅包括来自成人世界为儿童创造的外生文化内容,还包括儿童个体自身和同伴交往创造的内生文化内容。从文化发展连续性看,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客观存在着相互依存和互鉴转化关系,即儿童文化在继承并创新成人文化过程中最终演变转化为成人文化的重要历史组成部分。此外,人类学曾提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等概念分别揭示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晚辈和长辈的学习发生在同辈人之间、长辈反过来向晩辈学习等人类文化习得现象。因此,儿童文化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儿童发展也是儿童文化习得的过程[33]。从文化生产规模看,幼儿园儿童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儿童个体文化、儿童同伴文化和儿童社群文化等基本类型。从文化生产主体差异特征看,应包括正常儿童文化、超常儿童文化、特殊儿童文化、流动儿童文化、儿童性别文化和儿童融合文化等基本类型。从文化生产内容时效特征看,应包括儿童历史文化、现世儿童文化和未来儿童文化等基本类型。针对长期以来成人世界的儿童观陷入"钟摆"困境,即在成人与成材、天性与成熟、控制与解放的关系上陷入矛盾,导致了儿童文化的娱乐化、成人化、虚拟化,遮蔽了儿童生活的严肃性、儿童自然天性以及儿童的真实生活,新时代幼儿园儿童文化建设应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天性具有不断"生长"的探究性、动态生成的变化性以及主客观因素复合作用的建构性,高度重视儿童成长情境性与"召唤性"[34],大力支持儿童亲近文化资源、接受文化传播、参与文化体验、选择文化继承、支持文化敏感、强化文化适应和推进文化创新,为儿童“学以成人”提供更多可能性。
这是指幼儿父母或监护人群体的家庭养育文化建设。家长是幼儿教育的第一责任主体,不仅应该承担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的家庭养育职责,还应承担配合园所实施科学保教职责。从要素构成看,幼儿园家长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特定父母或监护人群体为人父母和作为家庭教师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包括家风、家训传承)、育儿理念、保教观念、伦理道德和教养风格(包括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等基本类型),等。从层次构成看,应包括家庭养育意识习惯、家庭养育思维能力和家庭养育信念水平(含慈幼成人、家国情怀、孝亲善友和文化传承,等)。鉴于特定父母或监护人首先需要通过持续社会化学习或接受一定时间专门教育培训以具备胜任家长角色,其次才能履行家长职责对特定幼儿开展系统养育影响,新时代高水平家长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单位、社区[35]、园所和本人的齐抓共管,重在以身作则,贵在知行合一。
这是指影响幼儿园各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特定范围的自然因素总和建设。从要素构成看,幼儿园环境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特定自然环境文化、社会环境文化和心理环境文化。从功能空间圈层分布看,应包括特定区域自然生态文化、城市或乡村文化、城市或乡村社区文化、幼儿园户外文化、廊道文化、场所文化(含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保卫或后勤场所文化)、幼儿园生活文化,等。从公私分域看,应包括公共环境文化(含儿童前台化环境、教师后台化环境、管理中台化环境)和隐私环境文化,其中,后者尚未被普遍高度重视和特别精心设计实施,有待今后稳妥处理其与公共环境文化的内在冲突。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幼儿园间接环境文化建设明显存在不足,尤其是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融合贯通不足,尚需积极借鉴和推广国内外的典型工作经验[36],加快整体性建设步伐。
这是指影响幼儿园系统运行和主体行为表现的特定范畴的结构要素总和建设。简而言之,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1)正式组织文化,如紧密联系办园性质与体制隶属的倾向守正稳健的行政控制模式文化或外驱组织文化、倾向改革创新的经济控制模式文化或内生组织文化、倾向因循平衡交流控制模式文化或自组织文化,等;2)非正式组织文化,如教育共同体文化、教师伙伴文化、儿童社团文化、园所家庭社区合作教育文化,等。在新时期,重视引入物质工具、人文价值、社会进步等衡量尺度与适宜的测评量表工具[37],将是显著提升我国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水平的必由之路。
这是指影响幼儿园课程体系结构与运行状态的特定范畴的规范要素总和建设。从价值取向看,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技术取向课程文化、过程取向课程文化、批判取向课程文化和关键事件取向课程文化[38]。从发展阶段看,应包括生活课程文化、情境课程文化和生态课程文化;从要素构成看,应包括环境课程文化、生活课程文化、游戏课程文化和教育课程文化。从实施层次看,应包括国家课程文化、地方课程文化、园本课程文化[39]、社团课程文化和班本课程文化(含级班课程文化)。在新时期,各幼儿园应积极面对并正确处理一系列课程文化矛盾关系—国际视野与本土实际、顶层设计与中微实施、国家(地方)标准与园本特色、显性呈现与隐性影响、学科规制与个性发展、分科领域与整合渗透、预设方案与开放生成等,大力推进民族化、本土化、强调支持幼儿自由探究与整合创造的课程文化建设。
这是指影响幼儿园质量形成与提高的特定范畴的功能要素总和建设。从价值取向看,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国家治理质量文化、机构专业质量文化、社会服务质量文化和儿童发展质量文化,等。从要素构成看,应包括质量保障文化、质量标准文化、质量控制文化、质量监测文化、质量评价文化和质量改进文化,等;从发展阶段看,应包括保教产品文化、保教品质文化和保教品位文化,等。从建设过程看,应包括环境影响分析、目标定位确定、标准规范宣示、条件配套保障、结构优化支撑、习惯过程展开和结果对标检视,等。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通常有一个从质量检验到统计质量控制再到全面质量管理建设水平提升历程。其中,幼儿园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调全员、全面和全过程质量管理,是高水平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强调过程质量持续改进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强调现场服务质量、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为基本内容的6S质量管理模式,均值得参考借鉴。
综上,由于一切文化现象都涉及人类社会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价值选择,特别是所有教育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各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园本文化系统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幼儿园事业建设的基本主题,客观要求各幼儿园积极顺应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形势变化,特别是智能科技革命挑战,更加自觉地深入研究如何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专业保教文化系统问题,应聚焦塑造有较强文化领导力与影响力的园本保育和教育品牌,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交上“蒙以养正,储为国器”的优秀答卷。
[2] 唐淑.学前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严仲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后殖民视野下的学前教育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威廉·A.科萨罗.童年社会学(第四版)[M].张蓝予,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5] 约瑟夫·托宾,薛烨,唐泽真弓.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M].朱家雄,薛烨,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 张永恒,郝寿义.从区位论的演化看区域的本质[J].区域经济评论,2016(4):110-114.
[7] 刘旭东,王稳东.儿童美好生活与教育空间的重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5-102.
[8] 罗伯·希尔兹.空间问题:文化拓扑学与社会空间化[M].谢文娟,张顺生,译.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9]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0] 宋茂蕾,赵家春.从图示绘画到自主绘画:幼儿情境学习的模式变革[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4):46-50.
[11] 唐荣,钱兵.隐喻图画视域下幼儿园教师自我心像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4):119-125.
[12] 房静静.人类学视域下的时间与仪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4-49.
[13] 陶纪秋.跨界融合思潮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园本课程的实践——以幼儿园大型节庆活动为例[J].华夏教师,2019(6):11-12.
[15] 张小莲.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规则教育的启示[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4-106.
[16] 王颖.关注差异正确处理幼儿园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78.
[17] 刘玉红.幼儿园纪律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8] 马金凤.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8(12):47-49.
[19] 于丽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20] 熊梅,刘志豪,多田孝志.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框架体系与未来课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9(10):115-128.
[21] 黎良华.论自然美德的界定、特征与意义[J].道德与文明,2017(4):50-56.
[22] 杨亚凡.道德情境教育中的“旁观者”困境及突破[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8-11.
[23] 周维功.道德情境不确定性促生道德恐惧现象的现实根源及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3-87.
[24] 李西顺.叙事德育模式建构: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7(4):81-84.
[25] 位涛.基于身体美学的儿童教育:历史、意涵及其可能[J].中国教育学刊,2020(3):57-62.
[26] 何云峰.论劳动幸福权[J].社会科学家,2018(12):8-14.
[27] 姚建华.数字劳动:理论前沿与在地经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28] 赵兰会.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传统游戏再现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9] 秦旭芳,张洁.情境、情感、符号:幼儿入园焦虑之“源”与“法”——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12):1-6.
[30] 步社民.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6.
[31] 霍力岩,孙蔷蔷,龙正渝.中国高质量学前教育指标体系建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1):1-18.
[32] 高丙成.历史名园的办园理念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18-11-11(2).
[33] 孔国欢.拯救儿童文化危机[J].教育科学论坛,2019(11):73-76.
[34] 陈祖鹏.儿童教育的“钟摆”困境及本源追问——基于文化视角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9(3):40-45.
[35] 川中社区大学:从实验到经验[N].人民政协报,2018-07-15(9).
[36] 李丽云.领家长进入专业教育场[N].中国教育报,2019-11-03(3)
[37] 张勉,张德.组织文化测量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8):2-7.
[38] 严仲连.事件:幼儿园课程的资源与本质—对一种新课程观的阐释与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4(Z1):49-51.
[39] 李旭,段丽红.“位育”视角下乡村幼儿园本土课程的内涵诠释、价值诉求及内容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19(5):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