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南》: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给幼儿园课程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2022-08-10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的通知,其中提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不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


图片


部分老师表示对特色课程的界定有些模糊,亦有老师对幼儿园原有的“特色”内容表示担忧,怕走入特色课程的误区,又怕老师因此而束手束脚,破坏了原本的发展。


因此我们有幸分别在线上采访了学前教育领域的大学教授、教研员、园长等,来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他们的解读以及实践建议,希望能为大家答疑解惑。如果你也有自己的见解或好的做法,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哦。



01

关于“特色课程”的界定


Q:什么是“特色课程”?怎样又是“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


解答嘉宾——


图片


李克建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 主任


让课程回归真实的教育现场

让特色慢慢形成与沉淀


《评估指南》指出:“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这一指导性意见切中了当下诸多幼儿园的要害,有利于引导广大园长和教师回归课程的根本。


那么,什么是“特色课程”?怎样是“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笔者认为,所谓“特色课程”,一般是指幼儿园为彰显其独特办园内涵、教育优势而创生的具有“品牌效应”的课程。为了能够“有特色”,许多幼儿园不惜投入大力的人财物力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


在此过程中,易于出现的问题是:

(1)“特色课程文本化”,以为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编制出漂亮的课程方案,甚至出版自己的“特色课程”,而恰恰忽视了课程的生命在于实施:真实的课程不在“文本”中,而是在活动组织与师幼互动的教育现场。

(2)“特色课程形式化”,课程的特色定位更多地是体现幼儿园领导者的意志和观念,或者为了迎合家长和市场宣传的需要,但很有可能脱离了幼儿自身的兴趣与发展需要,脱离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脱离了幼儿园内外的课程资源和条件支撑。这样的“特色课程”,往往成为了一个文本,一个符号,一个摆设,但缺乏支持与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实际作用。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为了引导幼儿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经验而提供的各类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也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与环境材料、与教师、与同伴充分互动,日渐获得丰富学习经验的过程。因而,幼儿园课程是特定场景中、特定的教师与幼儿群体共同建构并推动发展的。幼儿园课程的特色,应该是在长期的课程实践中涌现、形成并逐步积淀下来的


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特色课程,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能够有效支持教师成长和幼儿发展的课程。





02

“特色课程”的误区


Q:构建“特色课程”幼儿园需要注意哪些误区?


解答嘉宾——


图片


李继文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幼教教研员


不能为了“特色”而忘了“幼儿”

不能建构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


幼儿园特色课程主要是指因园而异,具有个性化风格和特点的一类课程,它着眼于幼儿经验的扩展和提升,为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而开设,应尊重幼儿园的自主性及选择权。特色课程使幼儿园课程既保持相对统一又鼓励创新发展、百花齐放。


然而,幼儿园特色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既不能脱离实际、无中生有,更不能简单模仿、照搬照抄。《评估指南》特别要求:“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


立足园情条件:

开设幼儿园特色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是否有合适的师资、教材和教玩具设备,是否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它可以来源于本园的历史传统和教育经验的沉淀与凝炼,如地方文化以及地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是共同性课程或兴趣活动的延伸和深化,从中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逐渐形成差异与特色,变成幼儿园的强项和优势;还可以是基于幼儿园周边社区环境、幼儿家庭条件等形成的特色课程。


站位幼儿发展:

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评估指南》明确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旨在引导幼儿园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把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牢记在心上。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浦南幼儿园为例,该园的早期阅读课程在“教育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理念引领下,坚持“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办园方向,开发了早期阅读教育特色课程。以“图书媒体阅读、生活体验阅读、艺术表现阅读”为活动类型,并通过“感知理解、观察表述、体验创造”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开启每个孩子的多元潜质,促进每个孩子的生命富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早期阅读课程不仅契合幼儿期言语发展关键期的特点和需要,也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延伸和深化,很好地体现了特色课程应立足园情条件、站位幼儿发展的要求,所以该课程历久弥新。


总之,《评估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园特色课程,不应为特色而特色,既无需标新立异,更不能为了“特色”而忘了“幼儿”,建构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




03

关于“没有特色课程”的幼儿园


Q:没有特色课程的幼儿园一定是没有质量的吗?切合现代儿童发展的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解答嘉宾——


图片


诸佩利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幼教教研员


幼儿园课程最终是儿童的一种体验

主要精力应放在对儿童的研究上


《评估指南》很少提到“课程”这两个字,全文只提到三次,在办园方向科学理念第7条中提出“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


引发我的思考:幼儿园有的特色课程好像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呈现短期效应或成效不明显。那么没有特色课程的幼儿园一定是没有质量的吗?切合现代儿童发展的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对课程的认识,需要我们厘清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理念。


我觉得幼儿园的课程最终是儿童的一种体验,幼儿园主要的精力应放在对儿童的研究上,幼儿园的课程应是凸显儿童为主的鲜活的活动(生活与游戏)现场。


那么课程在哪里?教学在哪里?

在《评估指南》教育过程活动组织与师幼互动中有很多相关核心理念,例如第29条,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


我的思考是:教育的契机很重要,教师要捕捉幼儿生活或者游戏中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关键核心问题,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自然生成与有意创设相结合,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性的活动,基于儿童生活,不断生成多元的、综合的、可持续的探究活动,从而形成开放的、灵活的、可创新的课程体系。


面向未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需要变革,幼儿学习方式需要变革,我们如何为孩子未来奠基,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逐步的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逐步的去接近指南描述的幼儿园课程的样态,让幼儿园的课程充满生机、乐趣和创意。




04

如何打造有质量的“特色课程”


Q:什么是方向正确的“特色课程”?怎样的“特色课程”才能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能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活力?


解答嘉宾——


图片


张颖

上海市黄浦区奥林幼儿 园长


好的特色课程

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内涵与品质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归根结底是要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当今幼儿园出现“琳琅满目”的特色课程,那么,什么是方向正确的“特色课程”?怎样的“特色课程”才能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能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活力?


特色课程首先必须坚持儿童发展优先的教育理念,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特色课程还必须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有完整的课程结构。当然,特色课程需要具有区别于其他幼儿园的课程风格和形式,凸显本园特色。特色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会面对各种问题,通过课题研究,不断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课程实践中的难题。这样,既总结和发展了教育的新经验,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不断完善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使幼儿园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奥林幼儿园作为一所以运动为特长的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秉承“以体育德、以体启智、以体健美”的办学理念,构建具有奥林特色的园本课程——以运动课程为主打的“生存力课程”。积极深化“运动”课程的实践,既有主张回归自然的自主运动,也有游泳、围棋、足球等丰富的项目运动,并将农庄种植、玩沙嬉水等活动融入到课程中,让幼儿在科学安全、充满野趣的环境中,挑战自我,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较强生存力的儿童。


好的特色课程,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的内涵与品质,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05

“特色不特色”真的重要吗?


Q:未来幼儿园打造高质量课程的重心该放在哪里?


解答嘉宾——


图片


吴丹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园长


特色课程不为“特色”,而为“儿童”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