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校管理,深处是制度,高处是文化,一所好学校,核心是文化品质。常熟市游文幼儿园尝试从“诗意教育”的文化建设理念出发,阐述其实施路径与思考:培根铸魂,充盈至善臻美的文化诗意;德能并举,培植博雅慧美的成长诗意;教科并进,建构活力创美的课程诗意;统整资源,汇聚和美共融的共育诗意。
江苏省常熟市游文幼儿园创办于2015年,是一所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造的现代化幼儿园。“游文”一名源于常熟的文化圣地“游文书院”,旨在传承言子杏坛“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文道合一精神。基于历史土壤里生动的文化根脉,自开园以来,该园始终秉持“游乐自然、文行至善”的办园理念,朝着“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诗意家园”这一美好愿景,围绕“诗意教育”的主轴主线,在文化引领、队伍建设、课程质量、科研创新、内部管理等方面精益求精,聚力提质,在不懈攀登中实现了高品位、高质量的发展。
一所好学校,核心是文化品质,只有拥有文化自觉的灵魂,才能为园所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为此,我们从丰富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来深化“诗意教育”的内涵,进而建立起一套学校价值观话语体系,并转化成教师内在的行动逻辑。
幼儿园将书院精神作为文化基因和源头,在“顶层设计、系统谋略、分层推进”的文化建设思路下,统揽全局,凝练构建“诗意文化”的逻辑框架。一是拟定了《游文幼儿园文化建设方案》,从幼儿园未来发展定位、自身办园优势、区域社会发展背景等维度,前瞻性定位办园理念、教育理念、课程理念及培养目标等理念识别系统。二是起草汇编《“诗意游文”文化手册》,从“山之脉”“山之魂”“山之态”三大脉络体系构建核心价值追求,进而建立起一套价值观话语体系。通过文化诊断与顶层设计,在务实的哲学中发掘“自然教育”的园本意义和内涵,使园所文化特征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加强放大,凸显园所“自然、诗意”的文化气质。三是以党建引领,策划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寻美游心谱新篇”系列主题活动,针对不同的群体分别落实“善美教师团队共建行动”
“慧美儿童共育行动”“和美后勤团队共建行动”三大主题版块,通过一系列“游心”活动的浸润,来营造“彰显人文、荟萃艺术、涵养新风,化育菁华”的诗意校园,并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美育体系,以美育人,将美育落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让生活在幼儿园里的每个人能够在美的氛围中成长,能够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以美学洞悉教育本质,建设心灵家园。
以凸显“自然、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意蕴为追求,将“游乐自然”的办园理念融入到环境规划中。一是打造特色“游艺坊”,从自然教育理念出发,选取“竹木、泥沙、布线、农艺、藤草、纸类”六大资源,创设了木工坊、泥趣坊、布艺坊、草编坊、农耕坊、纸艺坊等六大游戏坊,通过投放低结构的操作材料,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支持儿童自然真实的表达。二是打造文化长廊。系统规划三个楼层的主走廊设计,分别围绕“山之灵”“山之趣”“山之情”三个主题,从自然探究、生活探究、艺术探究三个领域切入,形成一个让幼儿积极卷入的三维探究空间,给幼儿视觉、审美、想象和创造方面的发展以良好熏陶。三是打造班级区域。在“一班一特”的设计思路下,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区域材料、规则、时间、空间等诸要素进行个性化改造,创设开放的、生动的、有趣的、充满情感和可拓展的区域环境。通过对园内走廊、班级、户外、专室的系统规划,提高了环境在整个空间中的教育表达能力,进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感召力,形成彰显美学意蕴的幼儿成长空间。
一是建立具有审美意味的制度文化,结合本园实际,成立制度文化建设专门班子,通过反复酝酿、整体构思,形成幼儿园制度的全面体系框架,先后拟定了《游文幼儿园制度管理手册》《游文幼儿园教职工行为礼仪要求》《游文幼儿园内部控制手册》等。通过建章立制,以岗位的职责规范人,以严谨的作风提高人,树立践行的标杆,让师表之美成为一种有力的文化。二是建立具有审美意味的评价制度,通过“文明办公室评比”“优秀班集体评比”“优秀年级组评比”“美丽教师评比”等活动,在教师群体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从而使制度管理从外在约束渐次演进到内在自律,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外在约束与内在激励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展现出游幼教师应有的诗意气质与风范。二是建立具有美学意味的思想谈话制度,园长、副园长各自根据分管领域找教职工谈心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幼儿发展情况、班级管理情况,并及时查找分析问题,给予行动上的专业支持,有效纾解了教师的专业困惑。在此过程中,通过上下合力,让每个人沉淀杂质,蒸发虚浮,让真正的精华内渗到每一个细节,提升园所精气神。
一所卓越的幼儿园不在于它的高楼大厦,不在于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在于它的里面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发展好每一名教师,让每一名教师拥有成长的诗意”,这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诉求。在队伍建设上,我们重点抓好师德这个支点,以价值引领全体员工“有思想地做事,有内涵地做人”,从中提炼游幼的理念、教育思想、工作方式,完善各层面管理措施,体现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
在做“有仁心、有修为、有底蕴、有创见”的“四有”诗意教师文化倡导下,结合教师节、三八节、五四青年节等节点,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弘扬望虞河精神,再创火红年代”主题讨论活动、“诗意行走、臻于至善”建园五周年活动、“新教师成长汇报会”“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等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学习,引导激励全体教职工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中坚守初心使命,以此帮助教师树立践行的标杆,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带动方式,运用内在的激励方式凝聚人心,让全体教师筑牢教育信仰,以期打造一支具有“正气、大气、灵气”等内慧特质的“四有”诗意教师队伍,进而形成“团结向上、务实奉献、精益求精”的优良园风。
根据教师队伍结构现状,建立了“种子教师——能手教师——领跑教师”梯队管理机制。一是明标靶:“领跑教师”突出“快”字,要有快人一步的布局,凡事思考在前,规划在前;“能手教师”突出“精”字,精于设计、精于观察、精于组织、精于指导,在教学上力求形成专长领域与教学风格;“种子教师”突出“稳”字,行稳步子、扎稳功底、站稳班级、平稳心态,从中找到“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二是强内功:为营造“智慧碰撞、合作共享”的文化学术氛围,推动了11期“书台慧谷”读书会,开展“四个一读书活动”,组织老师年读一本经典,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月读一本教育期刊,周读一篇教育论文,以此铺垫理论底子,滋养底气,强化内功。三是重思考:针对青年教师专业提升需求,组织开展了9届“观山听泉”讲坛,从组织形式看,有以骨干教师轮流担任主持人的“轮席制”教研,有主题实施过程中的“审议式”教研,有针对典型问题开展的“案例式”教研,有“一课多研”下的“研磨式”教研等;从主持对象看,有外聘专家的“名家讲坛”,有以园长为首的“首席引领”,有以特长教师为主的“项目招领”,有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家模拟”等,强调在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知识运用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面对管理人员少、条线多的挑战,幼儿园尽力从教师队伍中去挖掘人力资源,选拔具有发展潜质的入职五年以下的年轻教师,吸收参与到各类项目小组中来,如课程编辑组、信息宣传组、特色项目组、信息技术组等,形成研究共同体。一方面促使教师在锻炼展示中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有效发挥园里每位教师的特长、潜能,另一方面通过竞聘的方式选拔了一批优秀骨干参与到园务管理中,确保了各条线工作有专人负责、专人落实,充实了管理力量。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领域一直在呼唤更有生命力的课程体系。我们在“游乐自然”的办园理念下,走上了“自然教育”为主线的课程开发之路,重新整合幼儿园的基础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及园本化课程,着力体现四个回归: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回归儿童。
基于对园内外资源的全面分析,园所确立了“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建设的方向。依托苏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自然教育观下虞山文化体验课程的构建》及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儿童关键经验的“趣课程”开发与实施》为研究载体,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更多地借助地方资源,通过对虞山自然资源的梳理聚焦、内容甄选、综合审议,从自然探究、生活探究、艺术探究三个领域切入,架构了“木趣”“农趣”“虫趣”“泥趣”四大课程模块,以“趣”的观念导向助推幼儿生活经验提升,拓展幼儿生活视野,使其获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生活技能与学习品质。
近年来,幼儿园依托六大“游艺坊”,重点开展了工艺劳动课程实践。在管理机制上,形成了三点创新举措:一是以开放、联通的思维架构课程,通过“项目式”“菜单式”“订单式”的组织管理思路,打破传统的各自为阵、相互割裂的工作状态,联通坊与坊之间的联系、交往,将劳动的成果最大化地呈现出来。二是从空间、时间、感受以及情感四重维度,加强与生活的融合,把主题内容、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诸因素加以全面考虑,进而建构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园本课程,把“生活即教育,行动即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三是以“劳力+劳心”的整合思维架构整个课程体系,遵循身体打开——思维打开——心灵陶冶——精神培育的成长路径,进一步提出“游自然生活,亲天地万物,立健康身心,涵传统文化,养精神气象”的课程愿景,培育出儿童的、真实的、园本的、生动的、多元的、动态的劳动实践样态,使其成为园所发展的新动力源,引领幼儿园科研走向更深处。
依托所处区域“虞山文化”的张力,以“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两条主脉络引领,分别架构出“山之物——自然探究益智课程”“山之魂——亲子体验生活课程”“山之坊——怡情山水艺术课程”这三大课程版块,创立了“山之灵生态节”“山之趣民俗节”“山之韵艺术节”“山之情感恩节”“山之态运动节”“山之语读书节”等主题节日。这些主题节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多领域的教育内容,使“游乐自然”的理念渗透落实到流程管理、教师成长、家长参与等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效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表达。
充分挖掘家庭、社会、高校等多方资源,拓宽教育半径,让孩子们在走进大自然、大社会的同时收获劳动快乐,感受亲情温暖,感悟生命意义,在更大层面、更深层次上推进幼儿园课程文化可持续发展,形成儿童、教师、家长全员共构、进程共商、经验共享及心灵共润的共育过程。
充分发挥家长的专业和资源优势,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幼儿成长个案、家园开放日等多种渠道引领家长走进课程,建立“家长助教”“家长支招”“家长护导”等活动管理机制,增进家长对新课程的认识,实现家庭、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园本课程的实施与完善。例如在疫情防控居家阶段,我们从家庭劳动教育角度出发引领家长更新观念,参与到课程建设的行列,让家长对照《劳动活动家庭手册》开展亲子陪伴式劳动,如种植山芋、土豆,整理床铺,清洗餐具,折叠衣物等,幼儿家人的持续支持让劳动课程焕发生机,幼儿的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得到启蒙和唤醒。
通过与江苏常熟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及常熟市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本园不断开发本地自然、社会资源,助推种植课程、布艺课程、劳艺课程等的实践研究,从而建立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共育格局。如为了发挥劳动课程的价值,我园联合社区党支部开展“劳心生慧·暖心联盟”课程作品展及社区义卖活动,将幼儿的劳动成果回馈给更多需要关怀的人。通过物化空间的扩大,幼儿提升了存在感,彰显了自我力量。
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探寻园校发展需要的契合点,通过“沉入式”蹲点、“浸入式”实习、“循环式”输送等特色合作机制,一方面帮助教师磨炼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技能、内化专业理念,另一方面帮助拓展园本课程应用的广度、深度与高度。例如,在“校地结合”项目的推进下,我园在对实习生的培训中采用开放教研、资源共享的方式,通过实习生参与课程设计微培训、教研活动旁听、学习故事撰写等途径,帮助实习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儿童观,了解掌握最新的课程动态趋势。与此同时,依托高校专家们的“沉入式”指导,从观察指标、评价方式、支持策略等角度帮助我园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塑造专业形象。
教育在诗意中,教育更是一种诗意的修行。“诗意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创造力,而创造力背后是深厚的教学素养与扎实的学识功底。面对幼儿园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以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凝心聚力、自我加压,高标定位、砥砺前行,用担当诠释职责,用实干践行使命,擦亮“诗意游文”的文化名片。
[1] 成恒.站在学校文化的源头上[J].江苏教育,2014(3).
[2] 肖方明.学校文化视野下课程体系的建设[J].人民教育,2013(10).
[3] 姚虎雄.新校区建设:消解文化短板的好契机[J].江苏教育,2014(2).
[4] 刘芳,滕守尧.儿童唐诗教育:回归艺术与养护灵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