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位刚上任的园长不断问我一些新园建设的问题。比如,幼儿园环境如何打造?理念如何制定?顶层文化如何塑造?这些都是这位园长最困惑、焦虑的问题,她希望得到一些参考意见。其实不只是她,很多园长都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架构幼儿园顶层文化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来询问的,是一位极其负责任的园长。她从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在思考,什么样的幼儿园特色符合当下趋势与潮流,能得到专家认同,且符合自己幼儿园的现状。基于这样的思考,她规划出了一整套幼儿园理念与特色。紧接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完成了园所的顶层文化设计文本,速度之快让人震惊也让人深思:难道幼儿园文化是可以快速“造”出来的吗?
实际上,幼儿园顶层文化(包括办园宗旨、办园定位、办园理念、办园目标、课程设置与规划等)的形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办园过程中不断积累、生发,自然而然生成的。也就是说,文化与特色是需要全园教职工、家长、幼儿及相关人员在反复实践中积累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想一下就能梳理、提炼出来的。
关于幼儿园文化是否能“造”出来,从现实来看,有些园所给出的答案是“能”,因为很多园在开园时就制定好了一整套文化。
那为什么有园长一边说架构顶层文化很难,一边又如此迅速地“造”文化呢?这里可能有来自行政的压力。有些幼儿园还没开园,就有人询问准备做什么特色,幼儿园文化准备如何架构等。与此同时,当下课程改革的推进,似乎也不允许幼儿园慢下来,必须要有园本课程,而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顶层文化支撑。
这种不需要实践就形成文化的现象,会让人忍不住思考:幼儿园文化,到底应该是理念引领实践,还是在实践中生发理念呢?实际上,理念与实践是共融且相辅相成的。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有一个方向,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朝着目标不断积累、沉淀。
有园长会问,没有文化,力往何处使呢?其实可以聚焦一个关键词——文化愿景,即幼儿园全体人员达成的关于幼儿园文化架构的方向,亦可称之为初步的构思与设想。文化愿景可视为某种方向性理念,但还不足以称之为幼儿园的文化。在文化愿景引领下,经过不断实践,愿景日渐成熟,内化成文化,文化也会再次引领实践。
在文化愿景的基础上,一所新建园的文化形成还需要三方面支持。
首先,时间支持——适当放慢脚步。当下教育的一个问题是太着眼于当下,太看重指标与评估。在指标追赶下,幼儿园往往缺少长远意识,急于看到成绩。教育是一点点做出来的,我们需要给幼儿园一定的时间去实践,做真实、朴实的教育。
我园创办于2011年,当时从行政人员到一线教师全是年轻教师,大家都没有顶层文化规划意识。慢慢地,随着教师的成长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文化意识觉醒了。2017年年底,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历程及本土特性,开始生发出文化愿景。当初大家没有对顶层文化有过多关注反而给了我们宽裕的时间,经过几年的实践,幼儿园才慢慢有了初步的文化架构。
其次,信念支持——园长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作为幼儿园的掌舵人,园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节奏,不能人云亦云。即便面对专家、领导,园长也要有定力。我了解到,有一所幼儿园成立好几年了,还对文化方向摇摆不定,不同领导给予不同意见,园长都很“听话”地采纳。比如特色课程,有人建议园长利用本土资源做家乡特色,她就开始做石头课程、溪水课程,做着做着就搁置了。也有人建议她换个方向做自然教育课程,她又开始带着孩子捡树叶做树叶贴画,做着做着又停住了。现在她还在探索方向,听取各种意见,却没有自己的系统思维和文化立场。
如果每位专家的意见都要执行,那园长就会无所适从。幼儿园做课程的确需要结合上级主管部门与专家的意见建议,但园长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厦门市日光幼儿园园长王晓红曾说:“支持一所幼儿园主流文化的,是幼儿园组织成员主要价值观乃至理想信念的达成与认同。”这其实就是我们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思考与坚守的文化立场。
再其次,专业支持——团队要有理论支撑。有些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团队专业能力薄弱、理论学习不够,导致“造”出来的顶层文化往往“四不像”。一次去协助督导一所民办园,我们发现园长对办园目标与办园理念这两个概念都没分清。可见,缺乏理论学习是形成不了科学的园所文化的。要形成自己独有的顶层文化,必须提升园长及教职工团队的专业素养与理论水平。而最基本的,就是要厘清办园宗旨、办园定位、办园理念、办园目标、园训园风等。
总之,幼儿园文化应是在全员参与下,经过不断实践内化形成,且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一定不是园长一个人“造”出来的。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溪口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