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本,文化为魂。
十二年前,朝阳区教育系统开始了教育和文化相融的探索。十二年来,从单纯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到以师生行为文化、学生成长文化、学校管理文化为要素的学校文化建设,再到将文化涵养融入育人全过程的教育文化建设,朝阳区在教育与文化相融方面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了一整套经验。
2018年12月13日,在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等举办的“寻找中国好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高峰论坛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等专家对朝阳区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
专家们认为,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把建设和改造校园环境文化、规范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深化和改革课程课堂文化、彰显和提升办学特色文化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为朝阳教育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找准了方向和路径,实现了以学校文化促进校长教师的个体发展、学校群体的组织发展、整体教育的区域发展三大目标。
学校文化建设这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为朝阳教育从“教育大区”迈向“教育强区”积蓄了坚实的后劲力量。
摸着石头过河 十二年深耕教育文化建设
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前一年,朝阳教育发展“浑身是劲儿”,经济的日益发展为教育事业注入了雄厚的资金,区委、区政府和全区300余万人民对教育发展由“大区”向“强区”迈进都寄予了期盼,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2007年前后,朝阳教育推出的全局性工程如雨后春笋——旨在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养的双名工程、直指薄弱地区师资水平提升的农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目标提升初中学校办学能力的初中建设工程等都从某个层面提升了朝阳教育品质。
尽管一切欣欣向荣,但朝阳教育决策者们却始终感觉缺少一个可以统筹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抓手。这个抓手,要既能顾及到每所学校,又能深入到社会、家庭,推动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个抓手在2007年终于被确定,旨在丰富教育内涵的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应运而生。
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上马时,朝阳区委教工委、区教委制定了为期三年的“三步走”实施战略,扎实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朝阳教育校园环境、教育质量和学校品质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朝阳区更加注重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向系统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管理评估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文化品位。
进入“十三五”,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工程重心悄然转移,经过十年涵养,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均已达标、软件准备也相对成熟,是时候将十年积淀转化为学校文化品牌、整体提升全区中小学文化软实力了。
2016年3月,朝阳区委教工委、区教委连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意见》《朝阳区教育系统2016年“学校文化节”工作方案》《2016年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重点》三个文件,进一步规划、引导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也为“十三五”时期全区教育系统学校文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根据工作方案,每年5月和10月朝阳区委教工委、区教委都在全区集中开展“学校文化节”。这是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上的一大创举,也开启了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展示的先河,堪称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塑造的“巨无霸”品牌。
2016年举办的首届学校文化节中,朝阳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文化节活动200余场,全区超17万师生参与其中,学校文化节一炮而红,极大地扩大了朝阳区的教育影响力。
2017年第二届学校文化节,朝阳各学区、学校的文化节活动开展品质更高。不少学校做到了师生参与全覆盖,表现形式更是喜闻乐见。此届文化节还调动了社区、家长的积极性,影响覆盖到了社会。
2018年第三届朝阳区学校文化节主题更明确、立意更宏伟、开展更深入,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汇演活动的同时,还以“致敬时代,成风化人”为主题,结合领导作风建设年,制定实施了学校文化建设“专家引领”、“课题示范”和“专项培训”三项行动计划,首期选定10所学校,通过专家一对一指导,强化课题示范引领和实践转化,进一步凝聚了学校的文化共识。
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这一纵贯三个五年规划,连续启动了两个“三年建设”、“基础达标、文化窗口”两大工程,三届全区“学校文化节”、“专家引领、课题示范、专题培训”三大行动,历时十多年的“主题推进”、覆盖500余所学校、惠及师生20余万人的重大战略。文化带动教育发展的乘数效应也已经显现:在为期三年的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示范校创建评选中,朝阳区共有59所学校获评市级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当选数量在全市位于前列;另有35所学校被评为“朝阳区学校文化窗口校”。
也正因为对学校文化建设领域开拓性贡献,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寻找中国好教育”系列活动将“压轴戏”设在了朝阳。主办方表示,这场年度“压轴戏”,旨在带领全国教育同仁共同探寻朝阳教育以“文化立校”促进跨越发展、推进强区建设的成功密码,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选树一个可学习、能借鉴的“文化兴教”典型与样板。
勤耕耘结硕果 校校有品牌教育添内涵
十二年深耕学校文化建设,推动朝阳教育整体面貌由内及外焕然一新。
从外在来看,随着校园文化环境的主题化更新和不断完善,朝阳中小学校园“颜值”不断刷出新高度。走进朝阳校园,哪怕是曾经的农村“薄弱校”,都有寓意深邃的主题文化景观、精致有内涵的文化楼道、特色各异的班级文化墙。
更令人欣喜的是朝阳中小学由内向外散发的文化气质。借助十二年的推进,朝阳区各学校以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为契机,系统梳理学校的发展历程、历史文化、特色传承,凝练学校的精神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让学校教育的文化气质不断显现。
这种气质的显现,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文化品牌。如今的朝阳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都在文化品牌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里屯小学摄影教育文化品牌特色更加显著,围绕摄影特色,学校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2018年10月,由北京国际摄影周2018组委会主办的“丝路传友谊精彩共分享”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分展·北京服装学院与三里屯小学高参小项目成果展开幕式暨首届丝路国际青少年摄影教育发展论坛开幕,三里屯小学参展的近200件作品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同学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十八里店学区形成了“实文化”特色品牌。该学区在下辖14所学校中涵养求实的精神文化、务实的制度文化、夯实的课程文化、扎实的课堂文化、厚实的教师文化、充实的学生文化、丰实的环境文化、诚实的公共关系文化,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点滴设想转化为落在实处的成果。
柏阳学校深耕书法、国画文化特色,在学生中普及书法艺术,传播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已经形成品牌效应。2018年5月,该校组建的“林中阳书法工作室”正式启动。
这几所学校只是受益于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开展、形成自有教育文化品牌的朝阳学校众多案例中的一小部分。为推动各校尽快形成自有教育文化品牌,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更有后劲,“十三五”期间,朝阳区还加大了学校文化特色项目的梳理和评选力度。目前,一批文化品位高、办学质量好、办学成果显著的朝阳文化特色校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校一名片,一校一品牌”的文化生态格局。
经验转化为理论 形成理想教育文化建设理念
十二年持续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为朝阳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凝聚朝阳师生心血和智慧的自有教育文化品牌,更重要的是,朝阳区将十余年探索的经验,梳理、提炼、拔高,形成了指导下一步工作的理论。
在2018年学校文化节启动活动中,朝阳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在致辞中说:“朝阳区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年,在第一个十年中,关注更多的是‘物的文化建设’,现在进行第二个十年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将重点关注‘人的文化建设’。”王世元认为,要想真正推进教育与文化相融,必须打破狭隘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单一思维,要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破题”切入点,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属性是“育人”,而“育人”的功能在文化的呈现上就是“理想教育文化”。
理想教育文化是关于生命个性生长全过程,以追求生命个体幸福生活为目的的教育文化,包括社会、学校、个体三个范畴。社会范畴包括尊重、民主、责任、科学;学校范畴包括扰启、内省、质疑、实践;个体范畴包括独立、追求、养控、审美。
理想教育文化对朝阳区下一阶段学校文化建设的纵深开展有着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理念,朝阳下一步主攻方向是建设、发展、选择、创造先进的、特色的教育文化,通过学校文化节的载体形成本校的理想教育文化,并以此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树人、文化育人。
为落实理想教育文化理念,朝阳区教育系统在2018年开始了新的探索:选取十所理想教育文化实践基地校,以学校文化节和文化特色品牌项目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施了“专家引领”“课题示范”“专题培训”三大行动计划。
基地校在专家的引领下,结合校情实际,逐步梳理完善了学校文化的理念和体系,切实推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朝阳区理想学校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发课题、诊断式督导促进高中学校改进与提升实践研究、基于诊断式督导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下的教学(教育)实践研究等课题同步推进。在理想教育文化引领下,基地校的师生在课上课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科学的精神,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索、创新、求知的能力;学生课堂表现有了明显改变,敢于质疑、实践,独立思考意识增强……
在理想教育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朝阳各中小学校正深入梳理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创建学校文化特色品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品质。不久的将来,朝阳区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凝聚教师队伍、滋养学生心灵、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朝阳区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