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教育哲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个人的教育哲学与专业教育哲学、公共教育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人的哲学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思想遗产。校长要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需要学习中外伟大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从中汲取合理的、有价值的思想精华。比如,可以从孔子那里继承“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从赫尔巴特那里体会“教育性教学”,从杜威那里领会“教育即生长”,把握“做中学”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也可以从那些以“实用主义”“要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主义”标识的专业化的教育哲学中汲取营养。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影响此时此地的教育改革的各种教育价值观念,也会衍生出各种教育口号,其中的主流教育价值,构成我们所说的公共教育哲学。这些主流教育价值,会演化为公共教育政策,并在日常教育改革实践中得以体现。学校的教育改革,离不开主流教育价值的影响。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校长要善于学习和把握主流教育价值,善于从公共教育哲学中吸取营养,并以此来进行具体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变革实践,这也就是所谓的公共教育哲学的情境化。 校长教育哲学的形成过程,又是一个实践、反思、体验与提炼的复杂过程。我们说校长的教育哲学是个人的教育哲学,这里的“个人”,既是说校长本人是一个“个体”,又指校长所在的学校所独有的个性化特征。校长的教育哲学,是在具体学校情境中,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实践变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变革,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校长要与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将自己朴素的教育思想与破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变革方案,并逐步实现学校改进。学校持续改进的过程,是校长教育思想逐步为员工所认同的过程,是校长与员工持续体验变革的过程,是情境化学校变革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渐进生成过程,也是校长教育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办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倡导教育家型校长自主办学。所谓教育家型校长,就是有自己的教育哲学的校长。这就要求校长们在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变革实践体验基础上,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不断总结、反思、提炼自己的理论学习收获、实践经验与实践智慧,从而进行概念化、系统化、体系化的提升,这也就是杜威所谓“经验的改造”。这种经由逻辑思维形成的、能动地反映客观教育现实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观念,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教育现实的方法论,就构成了校长的教育哲学。 从根本上讲,哲学即“爱智慧”。校长的教育哲学是校长教育实践智慧的综合反映,这种实践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是透视实践、改造经验、提升自我的能力展现。校长的教育哲学,是基于复杂情境的理性思维的产物,也是基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感性写照,是校长和学校不断创新与超越的结晶;既是校长个人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独特的学校文化的体现;既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认知和教育境界,又是与这种独特的教育认知和教育境界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我们所追求的校长教育哲学,表现为对学生和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对教育过程与教育体验的关注,对人生幸福境界的追求。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