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入口广场
大树与孩子们和谐共处
该学校前身为浙江省实验学校,历史悠久,设施齐全,办学理念新颖,教学实践能力强,办学质量高。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神宗二十七年的崇文书院。一个注重学生生活的精神天堂,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校园——这是他们的办学理念。
丰富的活动庭院
高密度城市下的校园布局
该学校西邻高架,其他三面是高层住宅。该地块狭窄又不规则,属于这个城市中的“边角斜”。学校的功能使用需求大大超过了该地块的容积率。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建立一个低密度、舒适的教育空间。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了规划的核心问题。
西南向校园航拍
东向校园与幼儿园航拍
集约与分散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对学校的功能和体量进行了梳理归类,其次将学校的功能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类,最后将相应的功能置于地下。场地西侧设置了运动区域,使教学区域远离城市高架。根据隐私的程度,相应的功能由北向南布置:南侧贴临城市支路布置多功能厅、篮球馆、行政办公等公共性较强的功能,北侧布置各年级段的普通教室。然后利用东西向的公共教学空间连接南北两侧的功能,也将学校空间划分为东西两个广场。功能沿着基地的边界设置,然后集约出中心的两个校园广场。
建筑围合限定出的广场空间
台阶不仅限定了不同的室外空间,也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校园与公园
从高层住宅区俯瞰,校园变成了一片低洼地和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园。它使屋顶成为一个展示面,以一个干净、整洁、绿色的形式面向城市,从而成为一片小绿肺。
蜿蜒流动向城市退让的校园主入口
高低错落的建筑围而成主入口广场
开放与沟通
该方案在主入口设置了一个完整的入口广场,向城市开放。家长可以在这里聚集,接送孩子,互相交流,体现了对家长的人文关怀,并改善了局部区域的城市交通和城市形象。篮球场、多功能厅和屋顶网球场位于入口广场的西侧,方便晚上或周末向公众开放。
流动的活动平台
通过对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创造出丰富的校园微地形
流动的空间
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都有各自明确的用地红线,不能跨越和连接。采用的策略是以流动空间为主,设置不同层次的架空层和活动平台,为两者创造一个视觉连廊,将小学的空间引导到了幼儿园,也降低了连续形体对幼儿园的体量压迫感,这是一种亲和开放的态度。
小学二层开放空间与幼儿园形成互动空间
小学与幼儿园间活动空间
色彩与理性
胜利小学的传统色是黄色、蓝色和灰色。基于设计理念,我们使用深灰和浅灰作为建筑主体色调。并其理性克制的点缀了胜利小学的传统色。在色调中串联引导空间。而幼儿园大胆采用黄蓝绿作为三个活动单元的主色调,强化识别性和内院空间的活跃度。
点缀的色彩让校园充满活力
不同颜色的盒子增加识别性
探索地下教学空间
本设计采用设置半地下室的方式来解决超容积率的问题,在功能上形成餐饮、运动、艺术三个区域,并设置一个尺度适宜的下沉庭院。达到了既可提供如同地上空间一般的自然通风、采光与景观效果,并给整个校园带来了竖向上的高低错落,丰富了底层的空间变化,增大了有效利用面积。
地下篮球馆
运动场与崇文广场形成连续的开放空间
拓展地面互动空间
除了底层的下沉庭院外,大量的灰空间、活动平台、屋顶绿化平台及网球场被融入到校园整体空间设计中。这些空间在整合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娱乐空间。针对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设计创造了不同标高之间的空间对话,激发孩子们在校园空间里的活动与感受。
架空平台、下沉庭院组合的灰空间
流动的活动平台
学习成长不止于课堂
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能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沐浴阳光,甚至体验风雨。他们不仅在室内而且在室外接受教育。因此,设计了两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活动广场:崇文广场是校园的中心,连接校内外空间、教学区与运动区空间、地下与地上空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这里奔跑玩耍,仰望天空,强健身心。尚德公园相对安静,通过下沉庭院与艺术训练区相连。孩子们可以沉下心来独立思考。
从三层望向架空平台
多功能报告厅
普通教室与走廊的非正交叠创造了不规则的边角空间,使走廊成为具有序列感的复合空间。非正式的教学、交流、展览,甚至小型儿童剧在这个复合空间里发生着。在设计上的一点点改变就能激发孩子们的自主行为,这让我们感到惊喜。
崇文广场
非正式教学空间的拓展走廊
与此同时,还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无界限的图书馆,直接连接教学区走廊和入口大厅,贯彻了校园内外流通、空间流动的设计理念。借书、还书、阅读等行为是通过孩子的自觉意识来维持的,以此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
非正式教学空间的拓展走廊
开放式图书馆阅览区
门厅的功能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展,与走廊、楼梯和二层中庭相结合,形成一个共享的大厅。结合灵活的室内家具布局和地面标高的合理变化,共享大厅与开放图书馆相连,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种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它也作为小型聚会、展览、甚至演出以及其他公共活动的临时性场所。
开放式图书馆阅览区
主入口门厅
结语
在设计之初,并没有特别关注建筑的立面形式,而是从城市关系、儿童行为和教学活动等基本问题出发。从用地紧张与功能的丰富、室内外活动场地的比例、日常的教学行为与非正式教学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重返“空间激发行为”这一建筑学的本真话题。最终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建成了满足各方对城市的回应,有效激发儿童课堂内外认知行为的新型校园综合体。
西北侧校园建筑全景
总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体块生成分析图
轴侧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