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的第一属性是作为“教育的场所”影响师生,这也建构了校园景观有别于其他类型景观的独特性。作为学生学习、交流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景观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和思想观念,而且能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新时期教育理念提出的“环境育人”的要求,反映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与价值特征,校园景观在更新与改造的过程中应采用新创意、新方法体现文化与时代的共同进步,满足校园使用者的新需求[1]。
[1] 郑少鹏,何镜堂,丁洁.基于“环境育人”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思考[J].风景园林,2018,25(3):59-64.
目录
1 优化功能结构的校园广场改造
日本常叶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功能各异的主题广场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广场改造——标志性的社交聚会中心
伯灵顿罗文学院广场景观——开放的中央广场绿地
2 传承校园文化的节点空间设计
德国海因里希·赫兹学院校园广场改造——理科类院校广场风格
帕木兰大学八芒星广场——伊斯兰风格空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景观——校园中心的天空之镜
3 改善生态环境的校园绿地更新
杜克大学雨水池塘——公共基础设施的品质提升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梧桐树下的校园空间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景观微更新——消极空间的更新改造
4 提升校园活力的单体构筑植入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候车亭——诠释校园地景美学
浙江音乐学院“溪上飞檐”——轻盈的介入
北京林业大学薄房子,轻Talk——空间与艺术的拼接
01
优化功能结构的校园广场改造
日本常叶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功能各异的主题广场
Tokoha University Landscaping Project
项目地点:日本 静冈县
设计团队:STGK
关键词:校园景观;广场设计;景观家具
为了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彼此交流的校园环境,设计团队为日本常叶大学规划了4个风格各异的校园广场,主题分别为“育”“食”“动”和“知”,对应了户外讲座、饮食交谈、运动健身与阅读思考4类常见的校园功能。其中,“食”广场靠近食品大厅,设置有景观家具以供学生用餐与休憩。毗邻图书馆的“知”广场则设置多个单人座位,学生可以在此地进行阅读与沉思。
© STGK Inc.
© STGK Inc.
“育”广场为户外讲座一类的集会活动提供场所,其中设置了可供多人使用的曲线长凳子。“动”广场靠近校园的主要运动场,场地平坦开阔,用于举办各类体育活动。
© STGK Inc.
© STGK Inc.
整理自:
https://stgk.jp/EN/projects/tokohauniv-kusanagi/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广场改造——标志性的社交聚会中心
Square Renovation in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项目地点:美国 新墨西哥州
设计团队:Surface design
关键词:校园景观;传统材料;中央广场
© Marion Brenner.
设计团队将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UNM)主校区中心1.3 hm2的广场地块改造为该大学标志性的社交聚会空间,史密斯广场(Smith Plaza)毗邻历史悠久的齐默尔曼图书馆(Zimmerman Library)、学生会大楼和学术会堂,改造后的场地成为一个具有公平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公共场所。
© Marion Brenner.
受到场地附近高原地形的启发,该广场在设计上采用分层的形式。地势较低的广场用于多种体育活动。地势较高部分设计为层次分明的梯田式种植池,体现场地特质的同时支撑多种校园生活。
© Marion Brenner.
场地设计优先考虑具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当地材料。设计团队使用砖块堆砌墙面,由此与阿尔布开克盆地(Albuquerque Basin)的地质特征相联系。同时,团队对人行道改造前的旧砖块进行重新利用,将其铺设到下沉广场中。表面具有纹理的深色砂石骨料使雨水径流在广场边缘得以下渗。
整理自:
https://www.sdisf.com/university-of-new-mexico-smith-plaza
伯灵顿罗文学院广场景观——开放的中央广场绿地
Rowan College at Burlington County
项目地点:美国 新泽西州
设计团队:Sikora Wells Appel
关键词:校园景观;传统材料;中央广场
© Sikora Wells Appel
设计团队对美国伯灵顿县(Burlington)罗文学院(Rowan College)的校园的核心地带进行了更新改造,配合新建的校园建筑“学生成就中心”(Student Success Center),形成了一个新的中央广场绿地。新中央广场的设计很好地平衡了2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开放的草坪空间用于举行大型活动以及仪式,较小的区域则被设计为聚会、用餐与学习空间。
© Sikora Wells Appel
该广场拥有将近120 m的圆形剧场式青石阶梯,以及大型混凝土座位墙种植池。树阵空间则偏向私密,包含各类遮阴树、地被以及可移动桌椅。
© Sikora Wells Appel
作为校园的核心地带,该广场充分考虑到了使用上的功能灵活性,将日常行人流线以及各类校园活动都考虑在内。新中央广场的设计协调了场地与周围新建筑的关系,由此打造的步行道网络为学生、教师以及访客带来良好的步行体验,连通了校园的各个区域。
整理自:
http://www.sikora-wa.com/rcbcforte/mbpmpz4n2kvlsy4c334wdb4gfwt5i0
02
传承校园文化的节点空间设计
德国海因里希·赫兹学院校园广场改造——理科类院校广场风格
Transformation of campus square in Heinrich-Hertz-Berufskolleg
项目地点:德国 杜塞尔多夫
设计团队:Förder Landschaftsarchitekten
关键词:校园景观;铺装设计;室外设施
海因里希·赫兹学院(Heinrich-Hertz-Berufskolleg)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是一所专注于化学研究的技术学院。设计团队对学校新建的综合建筑进行了外环境更新。团队使用与该技术学院同名的超大沥青图案“赫兹偶极子”(Hertzian dipole,一种用于信号传输的电磁波)为基本元素装饰了整个校园。
© LiF Freiraumobjekte e.K.
设计团队注重材料的选择,场地中的树池是艺术化的叶子形状,树池边缘扩展,形成长椅、看台、带桌子的休息区等多种功能。这些座椅由一种榆属木材制成,这种木材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天然环保材料。
© LiF Freiraumobjekte e.K.
除了作为生活和交流场所,设计中的各个区域还可以作为学生和教师的“绿色教室”使用。室外环境由植物种植池、停车场和一条嵌入草坪的、可通往邻近电车车站的通道组成。
© LiF Freiraumobjekte e.K.
整理自:
https://www.foerder-landschaftsarchitekten.de/projekte/heinrich-hertz-berufskolleg/
帕木兰大学八芒星广场——伊斯兰风格空间
Octagram Plaza in Pamulang University
项目地点:印度尼西亚 万丹市
主要设计团队:RAD+ar
关键词:校园景观;高差设计;交通流线
设计团队为帕木兰大学(Pamulang University)设计了伊斯兰式的八芒星广场(Octa Plaza),从发展建设、文化融合、特征识别方面强化其伊斯兰风格特征。设计团队将广场设想成“发现之地”,基于循环、连通性和渗透性的概念,以雕塑景观和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将其塑造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休闲空间。
© William Sutanto
八芒星又名“伊斯兰之星”,它呈八角形形态,用2个叠合的正方形表示。这一符号通常出现在各类标志和旗帜上,是伊斯兰的象征。设计团队采用八芒星符号来划分广场空间,将《古兰经》中对花园空间的描述融入广场设计。
© William Sutanto
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利用八芒星广场和开发区之间的相互渗透,创造一个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的过渡区域。设计内容既包括公共开放空间,又包括风景建筑。最终建成开放式广场、室外画廊、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圆形剧场、漂浮式讨论厅和花园露台,分散在校园各处。
© William Sutanto
整理自:
https://radarchitecture.net/2022/07/27/octagram-plaz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景观——校园中心的天空之镜
Landscape of Shahe campus of Beihang University
项目地点:中国 北京
设计团队:北京林业大学
关键词:校园景观;水景设计;中央广场
本项目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中心景观设计,设计场地位于校园南北主轴线的北端。团队希望能够在新校区构建一个具有辨识度和独特精神内涵的北航“专属”景观,因此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核心学科特色出发,从“航天”与“航空”中提炼出“星空”与“云雾”2种形式语言来阐释北航精神。
© 蔡凌豪
设计删繁就简,轴线对称的空间结构延续了从主校门至国家实验室主体建筑的校园主轴,从而形成空间的序列感和仪式感。与周边道路齐平的无界镜面水池映射出天空,使水天相映,天地一色,犹如幻境。
© 韩思愉
“天空之镜”被一条东西向的通道分为南北2个部分。这条通道逐渐沉入水中又渐渐升起,通道最低处在水池中部,形成一个圆形广场——涡喷广场。夜晚,星光灯照射云雾,形成一团巨大神秘的球状星云。从国家实验室主入口望去,南水池流光溢彩的喷泉遥遥浮于星云之上,犹如梦想的彼端。
© 蔡凌豪
整理自:
03
改善生态环境的校园绿地更新
杜克大学雨水池塘——公共基础设施的品质提升
Duke University Water Reclamation Pond
项目地点: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
设计团队:Nelson Byrd Woltz Landscape Architects
关键词:公共设施;文化景观;滨水空间
为了减少校园对市政用水的依赖,同时保护该地区其他自然资源,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聘请景观设计师在校内设计一处雨水管理池。在缜密的规划设计后,设计团队成功将校园中一处废弃用地转化为充满活力与生态弹性的休闲场所。
© Nelson Byrd Woltz Landscape Architects
© Mark Hough
设计地点为校园中的一处池塘,改造后池塘北侧成为一片与森林交织的林地;南侧则形成一系列湿地景观,创造出丰富的观景体验。如今,杜克池塘(Duke Pond)不仅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同时还肩负着教学与改善校园环境的重要使命,并成为校园所处的整个达勒姆社区(Durham community)的可持续设计典范。
© Nelson Byrd Woltz Landscape Architects
改造后的杜克池塘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提供了学习环境管理知识的重要实践平台。场地中有40多种能够对水位波动作出反应的本地草本植物,这些植物具有很高的耐受性,能够忍受夏季炎热的气候与潮湿的环境。同时,设计团队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众多鸟类、昆虫、鱼类与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整理自:
https://www.asla.org/2021awards/2775.html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梧桐树下的校园空间
Xuanwu Science Park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项目地点:中国 江苏
设计团队:罗朗景观
关键词:公共空间;高差处理;庭院空间
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在校园向科技园转型的过程中,园区的主要使用人群从学校师生变为上班族、访客、居民等多类型人群。如何实现校园的场所精神与新的业态需求融合共生,成为校园更新关键的破题点。
© 罗朗景观
设计团队顺应场地原有的肌理,尊重场地的空间格局与原生植物,以低干预的方式更高效地激活消极场地。设计团队利用场地现状高差与本土植物资源,形成阶梯课堂和生活剧场,使场地原生植物成为空间的主体,形成各种各样的特色主题场景。
© 罗朗景观
设计团队同时规划了雨水收集与生态保护系统,顺应场地地形进行雨水管理,以此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在设计过程中,团队抓住时间、空间、使用者三大要素,使得场地由校园场景向工作、生活场景转变。使得一个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存在场地破败、建筑老旧等问题的场地重新焕发活力。
© 罗朗景观
© 罗朗景观
整理自:
https://mooool.com/nnu-xuanwu-science-park-by-laurent.html
http://laurentcreative.com/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景观微更新——消极空间的更新改造
Landscape Micro Renewal in Siping Road Campus of Tongji University
项目地点:中国 上海
设计团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校园更新;微更新;停车场
同济大学于2018年完成了“无车校园”的转变,使得原本位于校园核心区的停车位失去了价值。设计团队对这些弃置停车位进行了改造,融入再生设计理念,利用场地原有的资源与要素,保留场所记忆,通过简洁的设计营造出静谧、舒适的非正式学习场所。
© 林梦楠、司润泽、戴代新
4块设计场地均位于校园重要轴线或功能动线上,这些场地在停车功能被移除后成为校园中的消极空间,然而周围高活力的校园环境又让其具备了作为景观公共空间的潜力。
© 林梦楠、司润泽、戴代新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注重场地材料的回收利用:原铺装翻起后,遴选植草砖洗净,砌筑景墙;收集大块废料砌筑石笼墙基座,剩余植草砖连同混凝土被打碎,制作成石笼墙。石笼墙和景墙保留了场所记忆,也为校园增添了新的景致。
© 林梦楠、司润泽、戴代新
整理自:
戴代新,史湘蕾.大学校园的景观再生: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停车场微更新[J].建筑技艺,2020(1):86-89.
04
提升校园活力的单体构筑植入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候车亭——诠释校园地景美学
Hsinchu Chiao Tung University Bus Shelter
项目地点:中国 台湾
设计团队: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
关键词:景观构筑;校园驿站;候车亭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是汇聚了众多青年学子的综合高教学府,对每一位学子而言,候车亭不仅是学子联结求学之路的重要驿站,更是他们生命记忆中一道的独特风景。近年来,新竹交通大学校园内的候车亭陆续进行更新,在校园翻修的过程中,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 Ivan Chuang
设计地块位于停车场与篮球、网球场之间,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高差。在规划之初,团队希望通过设计软化高低落差造成的视觉与活动障碍,并延续校园与环境共生的理念,加之以“减法设计”的手法,让建筑自然地掩映在地形之中。
© Ivan Chuang
同时,由于候车厅周围的运动场地上会不定期地举办活动,设计团队以平台串接起不同的使用机能,同时采用半包围半开放的形式,方便候车的人们欣赏景色,让候车亭承载的不再只具有候车功能,还增添了人们和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
© Ivan Chuang
整理自:
https://www.chustudio-official.com/projects/the-bus-stop/
浙江音乐学院“溪上飞檐”——轻盈的介入
Zheji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 A Floating Cornice On The Brook
项目地点:中国 浙江省
设计团队:line+建筑事务所,gad(绿城设计)
关键词:景观步道;微更新;廊道构筑
“溪上飞檐”一座是位于浙江音乐学院的景观廊架。近年来,院校管理团队有意将校园申报为4A级文化旅游景区。作为其中重要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的设计团队,line+建筑事务所意图强化校园中段的公共属性,使用微更新的手法激活校园。
© line+
结合当下的校园内外发展的新需求,设计团队最终选在校园中段的沿山渠雨水花园处进行更新改造,最终建成了一条线形的人行漫步走廊。借由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创作手法,转译古典园林“栈、廊、檐、桥”的空间元素,设计团队尝试在折廊的纵深空间内,将视线焦点引导、通行空间组织和行为场景模拟一同融入设计。
© line+
“溪上飞檐”建成后与已经投入使用的音谷云廊双廊并行,自然地融入校园中部山景。同时,“溪上飞檐”的设计遵循场地最小干预的原则,将原生的校园水系与山木溪草保留并纳入空间设计,以此实现雨水花园的理念,打造一座将生态与艺术,以及人的使用相结合的校园海绵景观。
© line+
整理自:
http://www.lineplus.studio/works_cont_1642.html?ctid=33
北京林业大学薄房子 轻Talk——空间与艺术的拼接
Thin House, Light Talk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项目地点:中国 北京
主要设计团队:北京林业大学
关键词:景观构筑;交往空间;校园景观
© 蔡凌豪
北京林业大学二食堂与4号学生公寓之间有一块南北宽仅13.4 m的狭窄场地,场地中被用作为超市和水果铺的临时建筑被拆除后,场地急需通过微更新实现激活与转型。经过对场地的初步设想,设计师希望场地能够保留部分建筑属性,形成一种“轻建筑”的临界状态。
© 蔡凌豪
薄房子的原型是一张白纸,对折之后,墙和板就显现出来,然后穿插入5棵洋槐树之间,并保持与学生公寓的最大距离以减少干扰。在白纸上裁剪出一些开口,翻转就形成了桌椅,有些部分被大块地切割下来,折叠成方筒,插入白纸墙,变成4个小小的房间。
© 蔡凌豪
为了让薄房子更像一个折纸,设计师选择钢结构作为墙体结构,让墙在保持刚度的前提下尽可能薄。为了在视觉上强化翻转折叠的逻辑,薄房子由一片钢板、巴劳木组成的68 mm厚的复合墙,以及一片80 mm厚的木质地板构成。现状的老洋槐树和金银木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金银木构成了道路和薄房子之间的绿色帘幕,与喧闹的外界环境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薄房子里的“房间”和“家具”与洋槐树之间的关系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使得薄房子完全和植物生长交缠在一起。
整理自: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809250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