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就像是已经被重重覆盖的地层,虽然看不见,但是依然塑造着今日的风景。
—— 费尔南·布罗代尔[法]
项目源起
功能变化下的改造迭代
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经过80余年的发展,跻身北京市乃至全国名校行列。该项目规模 530㎡
△ 史家小学校园实景
校园源起于承载着老北京人无数记忆和文化底蕴的史家胡同,多年来也晕染着史家胡同那青砖灰瓦、如意雕窗的礼雅性格,书法等民族文化课程也是学校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
2011年由于学校规模扩张,原书法教室被普通教室占用,阅览室开始在原功能之上,扮演起书法教学与阅览的双重功能,遂成今日史家书院。
设计理念
传统文化场的潜移默化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与唤醒,当阅览室汇聚了书籍文学与中国书法,仿似同时拥揽了艺术大观园里的中华并蒂之莲,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团队与校方达成共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更利于小学生从小养成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
作为全国教育创新百所名校,史家小学坚持悠久中华文化与德育陶冶是学校治学与长久发展的根本,书法教学的过程,更是一次视觉和精神上的美的洗礼,能让学生提高审美与鉴赏力同时加深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本设计系在原有阅览室范围进行的改造设计,功能使用应符合书法教室的教学特点及阅览室的使用特点,如何让史家小学阅览室的改造在满足学子高效使用的现代需求之上,赋予建筑空间更潜移默化的深厚中国文化内涵,是此次设计的重点。
空间布局
功能渐进的动静分区
原有阅览室为开阔的无区隔连通空间,作为一个兼做书法教室的阅览室,本方案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满足教学和阅览的需求,但整体上却连为一体,保证整个空间紧凑高效,也和周边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
△ 阅览室功能分区
在空间氛围的营造上,设计采用中国传统院落的形式,将现有功能空间分为入口游园、阅览区域、书法教室三个相互弱干扰、可分可合的区域,通过中央走廊便捷链接,使得整个阅览室空间在“书院”的精神下统一,同时又通过书架、窗扇等达到教室和阅览室的使用要求。
入口游园
由于阅览室的周边环境特点,方案在分区时加入了入口游园作为阅览室的前奏空间,提供了从大厅到阅览室的“动”、“静”分隔过渡。
在具体空间处理上,设计借用中国园林的的手法,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入口漏窗的视觉引导,同时辅以互动游戏设施,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增加了阅览室的使用率。
阅览区域
区域分为一般阅览区和自由阅览区两个部分,通过地面高差来分区。
一般阅览区区域较方整,提供主要的阅览功能;自由阅览区位于原阅览室最南端,通过曲线型水池上铺透明亚克力板材来实现,不仅与室外景观水池相呼应,更借用“曲水流觞”的典故,配合设置相关的文化知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空间。
书法教室
作为这次改造的主要目标,书法教室在原阅览室的北部划分了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空间以供使用。
教室位于项目整体空间尽端的北部区域,与阅览室相邻,方便书法课之后作为阅览功能使用同时,保持与入口相对较远的距离,减少大厅人流对上课氛围的干扰,让学子在此享书法挥毫间的沉静心性。
整个教室采用中国古代的学堂形式,在桌椅的布置上,结合学校教师的上课形式,采用了自由的规划,高低起伏的“云形桌”,适应不同年龄和高度的孩子的书写。
氛围渗透
中式风韵的文化赋能
承启东方 三进礼序
国风灰砖——书院形制
入口作为“史家书院”的开端,以中国传统的“灰砖”为构成元素,利用现代手法处理,引导和带领整个“书院”主题,暗示书院的传统内涵。
△ 书院青砖古风入口
礼仪之门——贞吉升阶
子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在中国建筑中,“门”是每一个组织层次的象征,除了供出入的物质功能外,更代表了中国“礼”的精神。
书院主题空间以中国古代的“礼仪门”作为整个空间的开端,淡化了其功能性,通过入门仪式感营造,暗示了接下来空间的重要性。
名帖窗扇——宁雅间隔
书法教室入户区隔采用了可开可合的窗扇形式,转轴隔断与主阅区亦分亦和,以保障日常阅览室的功能兼用及与主阅览室的灵活分隔,窗棂面通过名家大师的名帖作品展示,暗示空间的功能性同时营造德馨雅韵。
△ 中式名帖分隔窗扇
儒礼禅意 步步馨香
雄健碑风——姿意劲利
中国传统文化有“碑”、“帖”之分,进入书院,走廊前的丝网印刷玻璃后衬以“碑”为主题,展示历代名碑内容,渐变产生韵律,使景观穿插流动,与厅内名“帖”呼应,产生内外空间互动。
△ 名碑主题氛围营造
树脂屏板——宣墨纸艺
入口游园和阅览空间的分隔采取了树脂板,由于黑的墨与白的纸均来自于“树”这种原始材料,于是选择了自然的树枝为图案,演绎宣墨窗扉的轻薄感。
△ 树脂板分隔
长廊漫道——雕梁画栋
礼仪门旁的长廊联系联系了自由阅览区、主阅览区和书法教室三个重要空间。作为唯一的联系空间,长廊顶部设置了树脂板,模仿了中国传统的雕梁画栋,加强同学们对东方形式的认知。
△ 长廊漫道
走廊界面的书架以宽窄变换的纵线条晕染“竹林”意象,展示对自然的渗入。
△ 竹林意象书架
座椅图腾——河洛图书
进入阅览区域,主阅览室中间九张方正书桌以“河图洛书”为形制排列,桌面图案通过传统的“推光漆器”工艺制作,“河洛图”为画面表现内容,传达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平棊承尘——柔光讲学
主阅览区作为阅览室最重要的空间,其顶部的采光方式通过灯箱板和灯管的创意组合,暗示了中国古代建筑顶部的“平棊”天花,顶部九个大组合与桌椅河图洛书九宫布置相呼应,强化了整个空间的传统氛围。
自由阅览区天花则采用自由圆孔状孔洞,大小不一的卯形天光投映,仿佛阳光透过了树叶的罅隙洒向地面,自然的灯光散落氛围,犹如回到古时孔子杏树下设杏坛讲学场景。
曲水流觞——悦读唱酬
自由阅览区作为主要阅览区的空间补充,除了提供阅览功能之外,也是一个互动空间。区域地面设置了曲水流觞和花池等元素,在位置上与入口以及窗外的水池景观互动,通过中式园林借景、框景手法扩大了景观的意境和美感,并设置有关书法文化发展的石鼓、碑帖来展示其文脉起源。
△ 自由阅览区和室外景色相互渗透
书架装饰——几何漏窗
独立的书架装饰以黑白有机玻璃板打造,黑色隐喻“碑”的意向,浅乳色隐喻“帖”的意向,乳色书架藏设LED柔光,泛黄灯影营造温暖时光感,碑帖意蕴交替更迭,演绎书法的韵味与意趣。
书架的设计结合了中国园林的漏窗装饰风格,消除封闭小视距空间的闭塞感,增加空间层次与书香雅气。
基于场景观察人,将更好理解场景中的人的需求,史家书院作为史家小学的阅览室和书法教室,承担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作用。
方案在改造设计上突围以物为中心的局限思维,在交互关系上做文章,力求通过传统元素和现代材料的创意设计及互动方式,为学校同学提供了一个与时俱进的传统空间体验,使得同学在书本和书法之外,通过空间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良好的兴趣启蒙教育与深厚的国学文化熏陶
影响着学子一生的智力开发与心性养成
建筑师该是民族文化的承接者
为学子匠筑更具温度的空间,助力文脉火炬的传递
让文韵德馨如墨悠远绵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