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Cheng Qi Huang on Unsplash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意在对内强化文化自信,对外增强文化吸引力。学校教育全面落实教育目的和文化强国战略,保证了组织文化的先进性和价值高度。从广义上说,教育立德树人与学校文化育人含义一致。近十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建设的方向性和专业性增强,成效显著。学校文化建设从自发零星状态到自觉标准化状态,又从标准化状态到个性鲜明状态。当下,学校文化建设迈入3.0时代,要求进一步靠近高质量教育及其管理标准,即框架更清晰、细节更精微、质感更饱满。在接近最佳文化实践的过程中,会伴随很多问题,如战术勤奋而战略模糊,投入与成效过分不匹配,路径方法知识支撑不足等,严重影响育人效果和文化质感。笔者认为,讨论学校文化育人本质,进一步说清楚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做明白育人这件事,回答育得如何等问题,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准升级和阶段升级,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化是教育之根,也是教育手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即教育抑恶扬善,学校以文化人,管理逆熵做功,文化增值降熵。学校文化建设是奠定美好社会的基础工作,为充分实现三个目的——个体圆满人格,美好教育生活,社会长治久安——做准备。当前学校文化建设要调整状态,准确理解和积极回应当代高标准的要求,解决文化育人概念本身模糊和对其认识高度不够的问题。
1.人格三足鼎立
文化育人之目的,就是铸造人格之鼎,稳其三足,以育圆满之人格。生活需要物质、精神和灵魂统一,管理需要理性、效率和温暖,人需要爱心、智慧和勇敢,文化育人就是塑造有灵魂、有担当的健康人。丰子恺把圆满的人格比作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立之三足,缺了一足,鼎就不立。真是骨骼,善是经络,美是皮肉,三者合一,成为大写的人。文化育人就是培养具有真善美品格的人。这个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成人,成为中国人,成为先进的中国人。[1]成人,是使一个自然生命成为有文化的生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成为中国人,是使人具有民族精神,热爱祖国,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是使其中一部分人,愿意为社会、国家、人类的发展而奋斗,成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文化育人是有价值要求和审美要求的,在诵诗文、习书法、环境“说话”等战术基础上,积极进行战略思考,做到框架清晰。学校与外界环境保持互动,高屋建瓴,建设美好教育生活,并将圆满人格之学生归于社会,以利于社会长治久安和文化传承。
2.育人三事合一
文化育人之过程,是个系统的动态过程,要求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功能,才能接近目的。在学校管理过程的意义上,文化育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的三事合一。第一件事,是确知文化育人含义是什么,知晓用什么样的文化育人,有能力凝练和表述自己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文化带有个性,又符合社会规范和质量标准。第二件事,是清楚文化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清楚怎样育人,把办学理念体系落地,不悬着,不摔着,有抓手,有着落,有兴趣。第三件事,是对文化育人结果进行衡量和评估,回答育得怎样的问题。三件事合起来,就是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本身,也是学校管理过程本身,更是学校全部的教育生活。学校文化建设,切忌忽视两头,只管中间一段的做法,那样会削弱效果和深度,偏离高质量要求。
3.管理取法三立
文化育人之结果,是要见成效的,无论个体和社会,均受益,方为成功的教育,此乃学校管理之要义。管理成效与个体动机和组织动机捆绑,效果趋向稳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一段对死而不朽的讨论: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孔颖达的解释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对于众生而言,立德乃修炼道德操守,立功乃精益求精地工作,立言乃力所能及地著书立说。此三事很难,但取法乎上,行者常至。贺麟认为,国家、社会、理性、大我,就是合内外、超人我的公共事业。若能够达到合内外、超人我的精神境界,就是发展理性、实现真我的伟业了。[2] 文化育人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功,若见好的成效,需学校文化建设以“三立”为参照,组织带动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萃取经验,结构化为组织成果。如此,有东西可传于世,供后人学之,百年学校便可屹立。
文化育人不仅是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还是一套机制和方法。文化育人已经积累了诸多经验,如凝练理念、赋权增能、减负增效、自主管理、多方协作等。文化育人的三件事中,中段不是唯一的,但的确重要。如果只抓第二件事,或过分执着于中段,易卡在中间,上段上不去,下段下不来,做不透彻,方法欠科学,缺乏程序性知识,产出与投入远不成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术相结合,理论还原能力和实践抽象能力相结合。在管理上下功夫,成串地科学地明白地做事情,才能提高管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只是一味消极应付。
1.建机制,研方案
运用赋权增能手段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探索更好方式,汇集更大合力,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机制。这是文化育人的体制机制保证。学校运用赋权增能手段,分三种情况:一是涉及校内外利益相关主体合作的结构性赋权,通过优化组织设计,实现多主体参与和多中心合作;二是涉及校内职能部门与教师共同发挥作用的合作性赋权,通过发挥名师工作室带动功能而实现;三是涉及学校所有成员的集体性赋权,通过实行学校民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而实现。协同育人主体需要顺畅的合作机制,为此学校可以建设两个平台:协同沟通平台,即多主体定期沟通机制,以协商共治为原则;学校年度论坛,即群体成员沟通机制,可开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展示学生成长及其管理成就等。
成立学校文化建设小组研制文化建设方案。学校成立校长亲自领导的学校文化建设小组,由学校干部、教师代表、大学专家等组成,负责以下任务:制订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收集和整理校史材料,完成前期调研报告,召开启动大会,全面诊断学校文化发展状态,撰写和修改方案,学校决策机构和大会审议通过方案。
2.用工具,搭阶梯
用工具和搭阶梯,确保文化育人高质量且稳当落地。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是一项完整的中国学校改进经验,包括五类工具,为学校文化育人过程提供程序性知识。一是组织类工具,含三方合作机制、五步工作法、六项工作制度等。其中,五步工作法包括必要准备、全面诊断、系统策划、落地执行、成果可见五步,细化为17个办法。六项工作制度即核心工作站制度、联系人制度、专家小组工作日制度、三方联席双反馈制度、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制度、两种信息管理制度。二是标准类工具,如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88条,《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44条。三是评估类工具,含学校文化整体和部分评估工具,如《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问卷》《最难共事者问卷》等。四是模板类工具,含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模板、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模板、校长汇报提纲模板、课例研究报告模板等。五是课堂观察类工具,含教学时间分配表、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课堂问答行为类型频次统计表、教与学策略观察表、小组学习观察表、语言流动情况图、教师巡回路线图、课堂文化观察表、教学目标达成表等。[3]
文化育人理念要落实到教师、学生、课程、课堂、党建、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习空间建设八个领域中,需要步步为营的阶梯。接合搭腰是有难度的工作,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搭建文化之腰,此为逻辑支架,连接办学理念和实践,以词语承接,具体表现为八个工作理念。二是锻炼两种能力,即利用还原和抽象能力萃取经验,建构自己的文化育人理论。概念和理论是抽象挤干具象而成,实践是具象汇聚而成,可以依据理论有章法而行,亦可以先干起来。抽象需要专业判断和表达的能力,因为挤干具象,会越来越干巴清爽和高大孤零,理论脱离实践的埋怨多由此而来。还原是赋予抽象道理以情境和内容,理解会变得丰富活跃,也可能变得混乱,回归到抽象之前的纷繁样子。
3.尽精微致平衡
阶梯稳固之后,在于做细。尽精微说的是绣好文化地图的一针一线。一是把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分解为五个计划,把目标变成岗位责任: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部分由书记负责,管理文化建设由校长负责,教学文化、课程文化和教师文化建设由教学副校长负责,学生文化建设由德育副校长负责,环境文化建设由后勤副校长负责。二是夯实学校文化三级指标的行为抓手,确保学校文化从概念到行为的落地。课堂行为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学校故事、仪式、校园景观等都属于细节抓手。三是保留证据。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引领推进,保持节奏,五个负责人定期述职,汇报工作进展和问题,修正和补充计划。定期研讨,每次会议有书面记录、有录像,每学期做简报。
文化育人,要求人为重、事为先,致平衡说的是人为重。平衡,在变化流动中保持恰如其分,包括管理方法、生活构成、成就感知、人心松紧等,充满微妙。学校管理者巧妙掌握各管理要素的平衡,利用模糊来保留组织的弹性,减弱精确和计算的非情感性,把握管理节奏,采用刚柔相济、走动管理等手段,体现管理之善。做有用之事,事事有结果,人人有成果,也是管理应有之意。利用无用之用,以模糊润滑精确,以留白辅助满当,给管理加点调料,学校生活才有滋味。[4]美好教育生活是气质优雅、举止从容、内容完整、精神健康的生活,意味着身心和谐,工作、学习与生活关系平衡,不成为彼此之负担,这是学校管理水平见高低之处。知识和信息、管理和责任、质量和效能等,所构成的绝对负担不会有减轻趋势,能够减轻的只能是心理负担,如此,绝对负担就不会产生问题。为此,需要建设内容完整、结构均衡的教育生活,即正业与居学相结合、课上和课外相辅助的生活。[5]
管理的终极意义是让人生变得美好,让组织变得美好,让社会变得美好。当前,与学校文化建设过程相比,文化育人结果评估相对重视不足,对事倍功半的管理视而不见,存在重物质环境而轻视心理建设的倾向,也有未来打算与对当下形势认知失调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是:反身求己,科学评估,循证改进。这就需要在文化育人的每个环节和收获季节,及时盘点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果,总结经验,寻找问题,对照最佳实践要求,进一步调整育人计划和行为。
1.展示成果
学校文化建设及其育人成果的展示形式有:记录、简报、录像、VCR等媒介形式,年度论坛或现场展示会形式,故事会和分享会形式,公开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形式,论文获奖形式,立项为课题形式,学校美化环境形式等。这些育人成果是实在的、看得见的,学校要及时研究、管理文化建设的成果;组织和帮助教师发表论文、出版专著,集体立言;积极组织教师、学生申报各类奖项评比和参加竞赛,全面锻炼实战能力;积极申报各级课题争取立项,对学校课题的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等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等的标准模板;通过学习和研究共同体提高教师的专业表达能力,能做又能说出来。
2.评估当下
文化育人结果如何,除了成果展示之外,还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学校文化建设小组提前选择好工具,做好前测和后测数据的收集工作,包括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完善数据分析工作,与前期调研数据对比,观察自变量干预之后,因变量有何变化,中介变量如何起作用,计算和感知学校文化建设效果。学校可以集中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任命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做负责人,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督促他们进一步学习高级统计技术,使其有能力开展实验研究,带高学校总体研究水平。全校学习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和质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小组成员开展专题带数据培训,遇到困难可以邀请技术专家指导。如果完成研究报告有困难,那么积极寻找和利用专家系统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保持高阶思维和研究的专业性。
3.面向未来
学校利用阶段性育人成就和文化建设经验,作为下一个管理循环的起点,累积进步,面向未来,逐步靠近和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一是制订规划或研制下一个方案,即结合时代要求和国家教育战略,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或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其内容包括成就与问题、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工作重点等。在方案落实期,利用数据结果和评估结果,检查工作过程并及时调整计划,修正和调整行为。二是制订新的干预计划,利用研究数据,驱动和指导科学决策,利用民主增加决策的合理性,科学制订教师分类培养计划和学生学习的干预计划,对后发展学生和能力不足的教师的帮助计划尤为重要,把人人进步、人人获得、人人发展落到实处。三是规范做好研究管理工作和立项准备,为下一轮育人成果的取得做好专业的预备工作。学校要养成科学研究习惯,立项、研究方法和过程都要高水平、规范化;课题申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汇报等环节和模板要像模像样,减少模糊;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做好下一年度的选题和立项准备工作,针对管理、教学等过程的重点问题及时立项和深入研究,从校级课题立项开始,做好研究的准备和管理工作,厚积薄发,随时走出校门,为学校建功立言。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1-5.
[2]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4.
[3]张东娇.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一项完整的中国学校改进经验的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1):23-33+86.
[4]张东娇.论学校管理的微妙性均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6):27-32.
[5]张东娇.当代学校管理的美学观察[J].中小学管理,2022(3):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