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 | 学校文化设计应超越“识别”境界

2023-09-04

很多人都知道,本世纪初兴起的、以策划设计为基本理念和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最初的来源是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对这个CIS,普遍翻译为“企业识别系统”,由此还具化出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等。

直至今日,不少为学校做文化设计的公司,甚至包括一些校长,在谈到学校文化建设时,仍习惯沿用“识别”的概念。例如,近阅蒲公英教育智库主编的《新校长》今年第8期,就开设了学校理念识别系统、学校动作识别系统、学校符号识别系统等栏目(见下图)。


图片


难道“识别”有问题?我认为有

首先,从语义来说,CIS中的I(identity),有身份、本体、特性等含义,它是对一件事物之所以成为此事物而没有成为别的东西的那种特质的强调。所以,与其将CIS翻译为“企业识别系统”,不如翻译成“组织专属系统”更为精当。[顺便说一句,因为CIS最初是企业管理模式,于是人们很自然地将C(corporate)译为“企业”,但实际上它也可指代所有法人组织(包括学校),因而现在来看当年由CIS延伸出SIS实属多余。]

比较一下“识别”和“专属”两个概念,前者重在组织间的区分,后者则基于“识别”,同时更注重组织内在独特性的提升。其实,从功能的角度看,CIS更像是企业形象的整合容器,是吸收了包括组织文化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工艺美学、系统论等精髓的一种整合企业文化并有效进行战略实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从国内外企业界的实践看,它是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方式,其意义早已超越了“识别”的层次。

其次,从实践来说,将CIS合理有效地移植于学校土壤,就是从研究学校文化现象入手,将学校管理提升到文化管理的高度,通过系统作业帮助学校提炼办学理念,设计文化经营、有效管理的途径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运作水平,形成具有浓郁校本特色和独特品牌内涵的学校形象模式。而且随着实践向纵深进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识别”功能,在真正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文化势必发挥着核心发展力、核心推动力的作用。就拿这期《新校长》杂志所介绍的大量案例来说,那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质的办学品位、执著的办学追求,怎一个“识别”能够概括?!


那么,学校文化设计就无需追求“识别”了?当然不是。

我在前面反复强调的是超越“识别”,并不是抛弃“识别”。我想借用中国传统美学对技、艺、道三重境界的追求,来表述学校文化设计与实践的价值追求。

第一重,技的境界。

所谓学校文化设计的技的境界,就是形神俱似,也就是我常说的设计五字箴言:准、精、美、实、特。它要求在深刻体悟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形态和愿景展望的基础上,准确提炼和再现出具有这所学校独特本质的文化符号(包括理念的、行为的、视觉的等),从而强化学校文化的识别力,进而提升其文化的专属性。

第二重,艺的境界。

所谓学校文化设计的艺的境界,就是征服人心。形神俱似是设计的立身之本,但真正赢得人心的还是卓越的塑造能力,即通过对具有高识别力、高专属性的学校文化符号的包装、宣示与践行,为其赋予丰富的亲和力,使其焕发迷人的气息,更紧密地联结与师生及社会公众的关系,从而产生感染人、震撼人、激励人的功效。

第三重,道的境界。

所谓学校文化设计的道的境界,就是象征精神,一如自强精神之于华为、悬壶济世精神之于同仁堂、改革创新精神之于北京十一学校。当办学者、设计者不再把注意力仅仅集中于、甚至纠结于说什么、做什么、看什么等文化符号上,而是让学校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当你发现学校文化可以像哲学家一样启人深思,成为人们的精神向往,那么这个文化就离道的境界不远了。

当然,道的境界是一种文化升华到崇高阶段的体现,并不是通过预先的设计实现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心中就可以没有“道”的灯塔,绝不意味着学校文化设计就可以止于“识别”,就可以止于技的层面;我们甚至不能将艺的境界——学校文化的塑造与宣示——仅仅看作是学校文化设计“识别”功能完成后的“售后服务”,而是必须视为学校文化设计的应然追求。

概言之,“识别”只是学校文化设计的基础性功能,是我们理应达成的技的境界。作为有崇高使命感的、止于至善的设计师,我们的心里必须有对艺与道的境界的永恒向往!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