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 | 学校教育哲学辨析1-4篇汇总

2022-10-14
学校教育哲学的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伴随着学校发展规划项目而出现的,其后陆续传播到欧洲、澳洲、北美等地。此概念在20世纪末引入我国后,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同时陆续应用于学校发展规划、学校课程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等办学实践领域。近年来,随着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特色办学、高品质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探索,学校教育哲学的话题又被频频提及。
因此,科学阐明学校教育哲学的内涵和结构,将有助于学校实践的高品质推进。

QQ图片20230916120256.jpg

学校教育哲学辨析1:不是学科理论,而是观念形态

学校教育哲学是一个专门概念,不能等同于教育哲学。与作为理论性、学科性存在的教育哲学不同,研究者普遍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是一种观念性存在,例如——

陈建华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哲学不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它属于一种观念层次上的教育哲学。”

李宝庆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教育观念的核心,它是以学校教育实践为依托,以对自身教育活动持续理性反思为基本路径而形成的最具个性化、对教育实践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观念。”

范国睿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是“经由逻辑思维形成的、能动地反映客观教育现实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观念”。

至于这种观念性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据较早引入“学校教育哲学”概念的上海师大陈建华教授介绍,西方学者多从学校使命、发展愿景育人目标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我在考察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学校时,也发现凡学校提出办学理念的,基本都是这三项表述。另,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很多研究者和办学者在运用“学校教育哲学”概念时,也都接受和沿用了这一说法。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表达了不完全相同的观点,如李宝庆认为学校教育哲学的结构包含使命、核心价值和愿景;项纯对学校教育哲学的内在逻辑做了层次划分,认为处于顶端的是办学宗旨,第二级是办学理念,第三级是育人目标,第四级是课程体系。

我认同学校教育哲学是一种观念形态,认为它是指学校中人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价值等最基本、最根本的教育问题进行校本化思考的理性结晶,是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思想所进行的凝炼,是一整套指引办学方向和方法的观念体系。但我不认同上述对其观念形态表现形式的界定,理由主要有二:

第一,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学校使命、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这三者在内涵上多有交叉重叠,即便经陈建华多次著文辨析,也难以从逻辑上将它们各自的内涵清晰区分开来;同样,在项纯的“四层级”划分中,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等其实也都包含在办学理念当中。

第二,既然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团体哲学信奉”,而且它“对学校所有工作都有指导价值”,那么它就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广泛包容性和覆盖性的观念体系,而上述三种形式(学校使命、发展愿景、育人目标)似乎难以具备完整表达办学思想和指导学校所有工作的功能。

因而,我认为有必要对学校教育哲学的观念形态做一个相对全面的分析与建构。


学校教育哲学辨析2:结构混乱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如前文所述,学校教育哲学不是理论性、学科性存在,而是一整套指引办学方向和方法的观念体系。

既然是观念体系,从道理上讲,它就应该是一个要素齐全、逻辑连贯、层次分明的组合。那么,学校教育哲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体系或组合?前文谈到,其体系显然不是像学校使命、发展愿景、育人目标三要素那么简单。对此我国的许多研究者、许多办学者、许多策划者都做过探讨和实操,研究出来的成果、设计出来的学校理念也可谓八仙过海、万象缤纷。虽然这其中不乏闪光点和突破点,虽然我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存在即合理”的道理,但我还是想直言不讳地说,就整体而言,目前国内对学校教育哲学观念结构的认识水平亟待提升!

我们不妨先来看某中学学校教育哲学的表述——

【校训】博爱,博学,博雅。【学校精神】严谨,求实,团结,进取。【教育理念】为学生发展负责。【育人目标】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校风】治学严谨,学习扎实,生活丰富,文明充盈。【教风】严谨善教,敬业爱生。【学风】诚,勤,恒,悟。【领导作风】勤于学习,善于管理,严以律己,公以待人。【价值观念】有作为就有地位。【教师形象】慈爱,博学,谦逊,文雅。【学生形象】诚实,自信,乐学,懂礼。

且不管他们各个条目的内容如何,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条目设置的科学性到底有多大?谁能说清楚学校精神和校风的区别?谁能说清楚教风和教师形象、学风和学生形象的区别?谁又能搞清楚价值观念在这其中是个怎样的存在?还有,学校愿景或办学目标在这个学校是可以缺位的吗?

再来看某幼儿园的案例——

【办园思路】规范管理提效率,提升质量求生存,彰显特色谋发展……【办园目标】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办园理念】个性化发展,生活化教育,和谐中成长。【办园宗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引领教师专业提升……【办园承诺】用心启迪智慧,用爱润泽心灵,打造让家长放心……【办园警言】家长永远是我们合作伙伴,保教质量是幼儿园发展生命线。……

上述办园思路和办园理念、办园目标和办园宗旨、办园承诺和办园警言,从概念的内涵上讲都是高度交叉重复的。

学校教育哲学绝不是各个条目在各自划定的边界内的自言自语,也不是这些条目的简单拼合,而应该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逻辑清晰的有机整体。但在现实中,理念表述各自为政、散乱拼凑的情况十分常见。很多学校办学的价值观念如果拆开来孤立地看,或许感觉还不错,甚至都可以比作一颗颗珍珠,但如果置于一体进行整合分析,你就会发现它们只是一盘零散的珍珠,似乎都只在自说自话、各弹各调。要素不全、逻辑混乱的理念,将难以有效承担起学校发展顶层设计的使命,也必然难以形成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

为了理论上更完善、实践上更科学,为了学校发展更有品位更上档次,我认为学校教育哲学体系建构已到了必须科学化、规范化的时候了!



学校教育哲学辨析3: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观念体系?

前文提到,作为观念形态的学校教育哲学,其表现形式有观念要素观念表征两个方面。观念要素是学校教育哲学观念体系的组成单位,包括本体观、属性观、目的观、人性观和实践观。观念表征则是指学校教育哲学观念要素的呈现方式与结果。

本篇具体分析学校教育哲学的观念表征。

学校教育哲学观念要素及其表征通过下图可一目了然:


图片


学校教育哲学的本体观表征为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最高指导思想与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建设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一个理念要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必须具备这些基本特性:

一是本质,即对本校办学思想进行最抽象、最深刻的概括;

二是适切性,即高度契合学校办学的传统、实态和愿景;

三是差异性,即具备有异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化表达;

四是统领性,即能覆盖和指导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

五是超越性,即能够成为脱离时间束缚的“永恒”存在。

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刻、丰富且独特的战略个性,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首要前提就是必须确立准确、鲜明而校本化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再辅以执行系统的完全跟进与物质形态的完美展现,使办学的理念、行为和环境建设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如此,学校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整体文化力和教育水平大大提升。


学校教育哲学的属性观表征为学校定位

学校定位是对学校本质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领域和宗旨所作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等做出的方向性选择。从内容角度分析,学校定位大致由定性、定向、定形个方面组成

定性是指揭示学校的性质即在详尽分析学校在区域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导性和支配性的职能

定向是指揭示学校的发展方向包括学校的战略模式、特色选择

定形是指对学校形象的确定,即揭示学校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特质

从国内的办学实态来看,学校定位的具体项目指标大致有目标定位、体制定位、类型定位、规模定位、形象定位、层次定位、专业定位、特色定位等。准确的学校定位既能体现学校历史的纵深感,又能表明学校的现实形态,同时对学校发展具有指向性。


学校教育哲学的目的观表征为学校愿景育人目标

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是着眼于长远战略的全局性工作的标杆,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学校”的恒久承诺。一个学校要想获得强有力的发展,必须要靠愿景使命来驱动。

育人目标是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指标的校本化表述,是学校基于自身特性而预期的学生经过教育所达到的理想状态。育人目标的厘定,可以使学校更好地明确育人工作的指向,聚焦教育内容。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教职员工承担教育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关注学生前途,更加深入地追寻教育的真谛。

学校愿景和育人目标的提炼可以帮助学校正确寻找自己在国家和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位置,培育自己的核心发展力;可以帮助学校确定优先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对资源的集约配置。崇高、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愿景目标不仅能为学校指明前景,而且可使学校的每一位成员明确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真正意义。


学校教育哲学的人性观表征为学校精神校训

学校精神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成员(尤其是教师)广泛认同和信守的群体风尚、思想境界、意志品质行动准则等共同本质。学校精神的外化形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是学校办学方针、价值追求、管理信条、交往范式的集中体现,它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就能对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领作用。

校训之“训”, 既有教诲训导之意,又指可以作为法则的话。顾名思义,校训就是学校提出的对全校师生(尤其是学生)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功能的行动口号。校训往往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简洁形象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信仰。它是真善美之人性的折光,是众望所归的精神家园;它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对于培养和造就学子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哲学的实践观主要表征为教育原则管理原则

教育原则是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的价值追求对教育内在规律认识的提炼,是对教育行为持有的基本态度和主张,是教育活动方略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本校语境中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应当怎样、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等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又对实践主体具有引领作用。

管理原则是对学校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思想的概括性表达,是一切治校行为的出发点。一方面,管理原则是对本校管理活动的科学抽象,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它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水平的提高,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强势的、优质的、高效的学校管理。


由上可见,学校教育哲学的内容构成并非仅有学校使命、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那么简单,更不是像有些学校所表述并得到许多学者认可的“一句话”,而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恰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观念结构。


学校教育哲学辨析4:学校教育哲学的内容构成



前文提到,作为观念形态的学校教育哲学,其表现形式有观念要素观念表征两个方面。观念要素是学校教育哲学观念体系的组成单位,包括本体观、属性观、目的观、人性观和实践观。观念表征则是指学校教育哲学观念要素的呈现方式与结果。

本篇具体分析学校教育哲学的观念表征。

学校教育哲学观念要素及其表征通过下图可一目了然:


图片


学校教育哲学的本体观表征为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最高指导思想与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建设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一个理念要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必须具备这些基本特性:

一是本质,即对本校办学思想进行最抽象、最深刻的概括;

二是适切性,即高度契合学校办学的传统、实态和愿景;

三是差异性,即具备有异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化表达;

四是统领性,即能覆盖和指导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

五是超越性,即能够成为脱离时间束缚的“永恒”存在。

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刻、丰富且独特的战略个性,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首要前提就是必须确立准确、鲜明而校本化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再辅以执行系统的完全跟进与物质形态的完美展现,使办学的理念、行为和环境建设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如此,学校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整体文化力和教育水平大大提升。


学校教育哲学的属性观表征为学校定位

学校定位是对学校本质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领域和宗旨所作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等做出的方向性选择。从内容角度分析,学校定位大致由定性、定向、定形个方面组成

定性是指揭示学校的性质即在详尽分析学校在区域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导性和支配性的职能

定向是指揭示学校的发展方向包括学校的战略模式、特色选择

定形是指对学校形象的确定,即揭示学校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特质

从国内的办学实态来看,学校定位的具体项目指标大致有目标定位、体制定位、类型定位、规模定位、形象定位、层次定位、专业定位、特色定位等。准确的学校定位既能体现学校历史的纵深感,又能表明学校的现实形态,同时对学校发展具有指向性。


学校教育哲学的目的观表征为学校愿景育人目标

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是着眼于长远战略的全局性工作的标杆,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学校”的恒久承诺。一个学校要想获得强有力的发展,必须要靠愿景使命来驱动。

育人目标是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指标的校本化表述,是学校基于自身特性而预期的学生经过教育所达到的理想状态。育人目标的厘定,可以使学校更好地明确育人工作的指向,聚焦教育内容。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教职员工承担教育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关注学生前途,更加深入地追寻教育的真谛。

学校愿景和育人目标的提炼可以帮助学校正确寻找自己在国家和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位置,培育自己的核心发展力;可以帮助学校确定优先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对资源的集约配置。崇高、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愿景目标不仅能为学校指明前景,而且可使学校的每一位成员明确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真正意义。


学校教育哲学的人性观表征为学校精神校训

学校精神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成员(尤其是教师)广泛认同和信守的群体风尚、思想境界、意志品质行动准则等共同本质。学校精神的外化形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是学校办学方针、价值追求、管理信条、交往范式的集中体现,它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就能对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领作用。

校训之“训”, 既有教诲训导之意,又指可以作为法则的话。顾名思义,校训就是学校提出的对全校师生(尤其是学生)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功能的行动口号。校训往往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简洁形象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信仰。它是真善美之人性的折光,是众望所归的精神家园;它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对于培养和造就学子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哲学的实践观主要表征为教育原则管理原则

教育原则是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的价值追求对教育内在规律认识的提炼,是对教育行为持有的基本态度和主张,是教育活动方略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本校语境中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应当怎样、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等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又对实践主体具有引领作用。

管理原则是对学校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思想的概括性表达,是一切治校行为的出发点。一方面,管理原则是对本校管理活动的科学抽象,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它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水平的提高,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强势的、优质的、高效的学校管理。


由上可见,学校教育哲学的内容构成并非仅有学校使命、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那么简单,更不是像有些学校所表述并得到许多学者认可的“一句话”,而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恰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观念结构。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