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 | “传承”的还是“创新”的?——学校文化价值澄清之二

2021-12-09

20220207

点击《敬观》图标收听本文有声版

敬观002.jpg



虽然我国学校文化建设具备独立内涵并规模化开展已逾30年,然而直至今日,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似乎仍存不少各执己见、模棱两可的观点,在文化实践上也难免各行其道、事与愿违。这些误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办学品质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辨析,从而明确其认识、澄清其价值。

从理论上来讲,这本不该是个问题。但纵观当前学校发展态势,似乎存在一个“反常”现象,即有些学校甚至一些传统名校的文化建设过于强调传承,更多地是在靠“惯性”推动,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上缺乏与时俱进、更上层楼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手段。

我们承认一些历史老校乃至传统名校文化底蕴厚、建设水平高,但这些优势的文化元素并不是“自发”地就能转化为持续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能力。不可否认,一些学校由于积淀的东西太多,往往容易导致办学者的执念——或者被对传统优势的信赖感遮住视线,或者因传统优势过于强大而畏惧变革。于是在新世纪学校文化建设的浪潮中,这些学校不但未能继续充分发挥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反而处于较为滞后的被动状态。

当今时代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趋势,正导致我们原先习以为常的文化思维逐渐失衡,并要求传统文化更新甚至重塑自己的文化范型,以主动适应现代文化。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经历这样的文化转型时,学校的文化创新也势在必行。

当然,学校不可能割裂历史而凭空建立新的文化,学校的现代化绝不意味着“去传统化”,它从根本上说乃是学校历史进程中内在的、自我的发展要求。但传承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创新,如果传承走向了极端,走向固步自封,这跟抛弃传统一样都是学校发展的大忌。

因此,面临深刻变化的新的社会生态,文化创新不但是所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承载了过多文化积淀的历史老校乃至传统名校的必由之路。

所谓学校文化创新,是指学校在特定时期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向一种全新的、更具时代精神的文化模式的转向,它的实质是学校中人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教育行为的根本转变。学校只有主动总结和探索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走势,正确认识学校传统中必要而且可能弘扬的内在根据,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重构,才能取得在学校未来发展选择中的自主地位,才能保持学校文化强健的生命力,才更有可能建成底蕴深厚、品质优良、与时俱进的特色强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