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 | “这一个”的还是“这一代”的?——学校文化价值澄清之一

2021-11-30


点击《敬观》图标收听本文有声版

敬观002.jpg

虽然我国学校文化建设具备独立内涵并规模化开展已逾30年,然而直至今日,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似乎仍存不少各执己见、模棱两可的观点,在文化实践上也难免各行其道、事与愿违。这些误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办学品质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辨析,从而明确其认识、澄清其价值。

在学校文化建设热潮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做事方式,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理所当然要打上“这一个”的烙印,要从自身传统与特色、师资与生源状况出发,要以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亟待破局的问题为己任,要把“人民满意”具化为本校学生及其家长满意,而不要去追求那些形而上的、无关学校现实存在的“身外之物”。
这种看法不可谓没有道理,它的基于本校、在本校中、为了本校的文化建设主张和思路当然是合理的。但我们同时认为,若过分强调这种观点,也有短视与狭隘之处。
学校文化不只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不只是“这一个”的,也是“这一代”的。虽然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胎记,积淀了独特的教育精神、发展智慧乃至日常习俗,然而学校首先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为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而生的,它必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必须始终与时代共鸣,始终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精神意志。这即是说,学校文化不可能只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封闭系统,而必然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始终在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的。只有在与当代社会文化形态正面的、全面的交融中,我们才能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自身学校的追求,从而更准确、更完善地选择自己的文化道路。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学校文化建设当做“小我”的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宏观视野下去思考“办什么样的学校”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在自身文化建设中既要从现实着手深入谋划,又要从大局着眼高瞻远瞩,真正使“这一个”的学校文化既具有扎根的、务实的现实情怀,又具有超功利主义、超生存际遇、融入社会和时代大潮的“终极关怀”品质。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