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 | 办园环境:园所文化力的物化形态

2021-12-30

20220207

学校文化力是学校(包括幼儿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目标导向。在内容结构上,学校文化力包含学校文化的精神力、行动力和形象力,它们分别通过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而得以体现。换言之,与办园理念、办园行为一样,办园环境也是园所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正因为学校(幼儿园)环境具有这种特有的育人功能,所以学校文化比其它组织文化更强调环境的建设。

办园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指幼儿园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园内布局和设施等硬环境,又包括幼儿园的制度和风气等软环境;既包括以固定的形态发挥作用的静态环境,又包括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动态环境。本文取其狭义,特指幼儿园物化的、诉诸视觉和听觉的软硬件设施布置及其所营造的氛围。
幼儿园视觉环境包括三大类:第一是物质环境,指视觉环境中的硬件部分,包括空间规划,建筑布局与造型,园内绿化、景观小品,建筑物内部装潢,教学、游艺与生活设施等;第二是人文环境,指视觉环境中的软件部分,包括各类环境布置等;第三是包含园标、园名标准字、标准色、吉祥物等内容的视觉识别系统。严格来说它也是“人文环境”的一部分,但因它有着自成一体的体系,所以我们将其单列。视觉环境是幼儿园的外包装,是园所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社会公众感知幼儿园的最直观的对象,其合理设计与有效应用将大大提升幼儿园的组织化程度,因而优化这些环境应成为园所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幼儿园听觉环境包括两大类:一是听觉识别标志系统,如主题音乐(园歌)、幼儿园标志音乐、园名语音识别、行为识别音乐等;二是听觉应用系统,如钟/铃声、出操/活动播放音乐、课程教学配音等。通过塑造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有较强的识别力和象征意义的听觉形象,可为幼儿园营造出别致的形象展示平台和育人氛围。
办园环境建设,就是以园所文化战略的内容框架为依据,借助一定的科学和艺术方法,对幼儿园视觉、听觉形态按一定原则和标准进行“包装”设计,以提升园所文化力、强化环境育人功效的过程和手段。环境育人是每所幼儿园客观存在的功能,也是幼儿园着力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然而,从专业策划的角度来看,当下不少幼儿园环境育人的品质还不够高,其所展示出的文化力还不够显著。突出表现如下:
第一,追求“人为”忽略“为人”。幼儿园的环境建设都是人为的,都体现着办园者的教育理想、审美情怀和治园理念。而一切教育都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一切教育内容都需顺应幼儿的成长规律,都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教育的使命决定了“人为”的环境建设必须服从于、服务于“为人”的根本。但在现实中,以主观意志来左右客观规律、良好愿望与实际效果背道而驰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自以为把建筑外墙、走道和门厅等处能利用的空间都布置上宣传画以及各种装饰,便体现了“让墙壁说话”的教育原则,也使园内五彩缤纷富有生机,但很多时候无主题无规律的、凌乱的、“傻大笨粗”的设计有可能造成视觉污染,带来幼儿心理上的不适。这表明“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真正在幼儿园环境建设中全面而充分地得以体现,还需办园者在育人观念上作出更为深刻的改进。只有注重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有目的、有质量的科学开发,其教育内涵才能得以充分彰显。好的环境建设就要使人一踏进园门便可明显感觉到环境的影响力,使师幼生活在其中能享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第二,趋同共性轻视个性。与其它组织的环境相比,幼儿园环境具有特殊的育人功效,这就要求办园者把环境当作独特的隐性课程,在环境建设中注入独特的教育理想。换言之,不同幼儿园的环境,应是不同的办园者依据各自园情和各自的教育及课程理念而营造出的高度园本化、个性化的育人场域。然而在现实中,环境建设的趋同流俗状况并不鲜见,“千园一面并非夸张之语,在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都看不出自己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课程特色、地域风貌等,而这些恰恰是最需要智慧、也是最能体现智慧的设计。环境建设必须是每一所幼儿园对自我的量身定做,必须与自身的精神气质和周边的社会生态高度契合,具有无法复制、无法移植的园本特征。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幼儿园独特的价值追求,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之下产生对幼儿园的认同、向往。
第三,偏重形式疏忽意义。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每个人在观念层面都理解并认可的基本原理,但在幼儿园环境建设实态中,过于看重形式而疏忽功能意义的“魂不附体”的现象却并不少见。所有的环境设计,如果只把目标或功能定位在“有了”而不是“有用”进而“有益”,那么这些设计不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成为这所幼儿园管理失范、组织化程度低乃至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的论据。幼儿园环境建设不是各种资源的随机组合,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体现其规范性;环境作为审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应具有恰当的审美品位,体现其艺术性;幼儿属于需要被特别关照的群体,环境的安全健康正是教育者人性关怀的一种体现,因此环境建设更应体现安全性。
以上问题的改进,既需要教育观念的变革,也需要设计意识的更新。进行环境规划,必须要力避上述问题,这就要求建设者在具备专门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更需建立起人本性、差异性、艺术性的设计理念。
原则之一:办理念视觉化。这是指将幼儿园抽象的价值追求以形象的方式展现于园区。幼儿园存在的意义和园所文化的意义,决定了园区环境的第一要义必须是承载和传播幼儿园的文化理念,是将园所文化所追求的核心理念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使园内外公众通过“目染”其形、“神会”其旨,进而形成对办园理念的领悟与向往。
原则之二:园所历史环境化。这是指把幼儿园当作开放的园史馆”,将办园沿革、著名的园史事件、突出的办园成就等信息艺术化地布置成园区景观。幼儿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寻传统、丰富传统、创新传统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明晰本园历史变迁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条件,正视、认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认同是一种辨识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认同便意味着对幼儿园传统的特征、价值的理解实现了历史规律和现实目的的统一。而将幼儿园在时间长河中的过往转化成空间形象,凝固成有纪念意义和教育价值的视觉美感,也可谓匠心独运。
原则之三:地域文化园化。这是指将当地标志性的文化元素、民风民俗等有选择地引进园区,成为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素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性特征,幼儿园本身也是当地文化的产物,因此幼儿园在自身文化演进中不可避免地打上鲜明的地域烙印,需要对这些文化基因做有效传承。这种做法既可丰富幼儿园文化与课程建设的素材,也可潜移默化地强化幼儿对家乡的归宿感与热爱之情。
原则之四:环境设计课程化。幼儿园作为育人的场域,环境景观理应是教育载体。它要求将环境设计与幼儿园主体课程对接,将其设计成课程资源,设计成激发幼儿学习、展示幼儿成长历程与成果的媒介,使其成为“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
原则之五:儿童立场主体化。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幼儿园的环境不是成人强加于幼儿的窠臼,也不是成人做好了送给幼儿的现成礼物。既然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那么幼儿园的环境就不能仅仅让幼儿生活于其中,而必须直接参与其建设。所谓儿童立场主体化,就是从幼儿视角出发,以幼儿获益为旨,充分体现环境与幼儿的教育互动,充分呵护、培养、激发幼儿在环境建设中的自主权、选择权、创意权。
总之,每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园历史、地域特征、师幼实态和价值追求,它们是园所文化的基因和发展依据,在设计幼儿园环境时必须有意识地予以遵循和表现,使幼儿园个性化的人文精神能在园区环境中充分显现。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