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 | “四无”:办学理念的硬伤

2023-07-28
纵观全国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建设,比较普遍地存在“四无”问题:

第一,无体系。


看看各校的理念条目,有的只有两三条、三四条,有的却多达一二十条。当然,办学理念建设的科学性不在于条目多少,而在于它是否成体系。
何谓成体系?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判断标准:
一是看是否具有完整性。只有将学校必须思考、必须回答的最基本、最根本的办学问题都思考到、都回答到了,才能称其为完整。
那么,哪些属于最基本、最根本的办学问题呢?通俗地说,就是这些要素的答案:依据什么/从哪里来→是什么/在哪里→为了什么/要去哪里→信奉什么/以何状态去→怎么办/如何去。
二是看是否具有逻辑性。例如,有学校的理念条目中既有办学宗旨又有办学目标,既有办学理念又有办学思路,既有学校精神又有校风,既有教师形象又有教风,等等。这种条目设置交叉重复、逻辑混乱的现象,足以说明办学者或设计者没有搞清楚各条目的基本内涵。
三是看是否具有结构性。所谓结构性,就是各理念条目的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态。理论上讲,一个体系中的各个条目,绝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以某种形式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那么,能体现完整性、逻辑性、结构性的理念体系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不妨参见下图:


图片


以上五观、八条目分别从不同侧面,以逻辑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形式直接指向学校发展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因而这些观念的有机结合与完整呈现,就构成了办学理念体系。


第二,无核心。


办学理念的不同条目自然要表达各自理应表达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各说各话、各弹各调。我经常打这样的比方,有的学校的理念拆散了孤立地看,似乎都不错,甚至都可比作一颗颗珍珠,但当把它们放到一起看时,就发现它们是一盘零散的珍珠,而不是精美的珍珠项链。
很显然,这是缺了贯穿珍珠的红线,是缺了核心,缺了灵魂。
切记,学校文化建设、办学理念建设最首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招魂”,就是提炼出高度校本化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作为贯穿其它理念的红线,使整个理念成为由核心理念统领的“价值链”;甚至,这个核心理念还贯穿所有学校文化建设,使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形成完整的“体系链”。如此,学校文化就必定具备鲜明的战略个性,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整体文化力大大提升。


第三,无特色。


放眼望去,可以直言不讳地说,中小学办学理念有很多人云亦云的“普通话”,它们就如同经过人工雕刻的韩国美女,单个看都挺漂亮,但放到一起看却是处处撞脸、高度相似。试想,一个学校的理念如果缺少辨识度,如何让师生和相关利益群体识别和认同?如果难以识别和认同,更遑论向往?
具体而言,办学理念的“普通话”有两类:
一是直接照搬国家教育政策话语,如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等。为什么我不主张直接引用这些政策话语?打个我常说的比喻:我们做自我介绍,绝对不会说“我是个人”,而只会说我是怎样的人,因为“人”是大家的共性,是不言而喻的前提。同理,学校表达办学理念就如同向社会做自我介绍,那些对所有学校而言都是共性要求的政策话语还用得着你说吗?换言之,学校不必单纯标榜要立德树人,而应该表述基于本校实态打算怎样立德树人,这时才真正体现出你学校的个性。
二是喜欢跟风使用教育界流行语,比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做最好的自己、向美而生、一切为了孩子、行胜于言、向着明亮那方等。我们说,再好的理念也架不住趋之若鹜、一哄而上地复制和念叨,它让我想起那两句令人尴尬的歌词:“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从Mary到Sunny和Ivory,却始终没有我的名字。”
所以,学着说“方言”,也就是在高度校本化的核心理念统领下建构起学校自己的话语体系,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


第四,无着落。


办学理念只有践行才有生命力,理念提出的目的也在于运用。但不可否认,相当多学校的理念并没有在办学实践中展开,没有“立法”明确办学理念的权威性,没有将外在于师生个体的理念积极有效地内化为他们的信念,没有制度的跟进和课程的支撑,没有成为活生生的实践行为。在这些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仿佛“两张皮”,理念只是墙上挂挂、纸上印印、嘴上唠唠,宣传时拿出来讲讲,督导时拿出来抵挡一下,并不见得当真。

价值观是学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学校的价值观需要通过文字化的理念呈现,没有理念的学校是不存在的。然而理念的“有”绝不等于“优”,若仅满足于有而不力求优,这样的理念自然会削弱价值观在学校内外的传播效果和认同程度。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